一个人的奇葩说
最近在闲暇时开始喜欢上看奇葩说,可能是自己以前在学校也是辩论社员的情怀影响,在每期论题公布之后,我也会直觉的去分析正反方的打法可能会是如何.不管是动之以情,说之以理,还是口头咆哮式的吓之以威,可以看到每一个选手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惯用手法与思维模式.然而,在节目中会有几位只要一开口就能技惊四座,理服全场的高手,我也注意到他们惯用的手法就是将辩题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后,进行定义的升级,并以不同的维度去解读整个问题,改变群众的认知倾向.
例如当题目是“键盘侠是不是侠?”出来时,就有人会去解读侠的背面牵涉到的是义和责任,以大义与社会责任的角度去检视肆意发言是否真是为百姓喉舌,为天下请命;如果题目是”因太胖被嘲笑,该不该减肥?“,就会有选手在嘲笑这件事上深入解读成是否要故息言论霸凌或是对人格完整性的保护是否重要这样论点,我对于这样在论题上的升维思考,看待为是一种思维认知的分析能力展示,或是以当下的语言说,是种对灵魂发起的铐问.
任何问题都有值得深入探询的可能性,我在看奇葩说时,虽然我时常被选手们的段子弄的捧腹大笑,但是真正能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那些能深入事理的分析逻辑.
这样的思考方式我认为在这个知识焦虑,成名焦虑的时代是相当有必要的!
我身边的好多朋友报名各种在线课程,每天收听微课,深怕自己赶不上时代的脚步,同时间也有一群朋友每天在在线录视频,做音频,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下一个百万大V,千万粉丝网红,无形中我感受到有一种莫名的焦虑感似乎在朋友圈里传播着:别人比我年青都已经成名发财了,为什么我还在原地打转?
你问我焦不焦虑,老实告诉你,我焦虑过.
前一阵子在线商学院在招导师,我心想自己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认证专家,有博士学位,在国内头部互联网与五百强公司长期做创新项目,也在国内一流大学EMBA教课,去报名应该一定会录取的吧,于是便很自信的提出的申请,心想可以去认识更多优秀的人,可以再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果不出我预料,很顺利的进入了第二轮的面试,并且我自认很好的完成了这个部分,怎知最后的结果是被拒了.心情很复杂,因为我不太能接受这个事实,但是在一天的沈淀之后,我终于明白了自己不能接受的原因.
我其实一开始对自己就不自信,虽然自己在工作上已小有成就,但是总觉得自己不过具有影响力,所以才会想去报名在线商学院来扩大知名度,追根究底,我焦虑了!所以被收到被拒绝的消息时,我感觉的不是单纯的挫败感,更是焦虑在心上阴影面积急速的增加.
在冷静下来后,我开始想重新安放我那颗无处安放的心.
我问自己,我想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在这个变化无常的时代,有什么是我可以去拥有而且真正属于我的?
我回想起以前刚到美国工作时,有次和同事们开会,那次我有了一种极为不同的体会.
由于是初到公司不久,大家都不太熟悉,领导要求我和几位新来的成员做自我介绍,我做为第一位发言者,便开始报上我的履历,我毕业的学校,得过的奖项和荣誉,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个好印象,但是大家的反应却有些微的冷淡,而在我之后的每个外国同事,在介绍自己时都是说自己曾经去过那些地方旅行,谈得多半是喜好与人生的体验,而大家似乎也都听得十分认真.
在那之后,我反思了整个过程,明白了其它人更重视的是你做为一个人在生活中的过程,你如何体验你的生命的方式,而不是仅仅关注在你得到了多少的荣誉与成就!
当我回想起这段经历后,我的心顿时安静了下来,我承认我自己心里是有想要更有知名度的渴望,只是我突然明白过来,我希望如果我真的有了那一天,那是因为我真的拥有了更多深刻而不凡的体验和经历,或是为他人真的带来了更多实质的改变与价值.在过程中我倾注了多少心力,打磨出了多少极致,在未来我更能泰然的承受一切,或是功成名就,或是默默无名,但都无愧于心!
这一段自我反思的过程,我把它视之为一个人的奇葩说,这也是我日常进行思维训练的方法之一,但愿我们都能在这个混沌的时代里,淡定的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