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只有一个太阳,日出各有千秋。
人靠衣裳马靠鞍,日出美不美,靠的是山水装点。皖南的日出,美就美在它的青山之巍峨,秀水之婀娜。
传说当年日本鬼子到了宣城,手指山那边问:那边的,什么地方?有人回答:是宁国。日本人说:邻国的,不去,就到中国。
这可能是个笑话,事实是,皖南腹地徽州,山高林密,适合打游击战,日本鬼子不敢进去。古老的徽文化,包括古村落古民居,才躲过日本鬼子三光政策的涂炭,得以保存下来。
皖南的大山是立了功的,就连太阳公公爬上山头露个脸儿也是自豪的不行。日出东山彩霞飞,千山万壑尽欢颜,在皖南,这是常态,却稍纵即逝。
摄影家们皖南采风,看日出是个主打项目,我们这个团队,就连续两个早晨和日出东山来了个亲密接触。
这是个苦行僧的干活,要起早,要爬山,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干完活才有饭吃。
总体上利大于弊,能磨炼意志,强筋壮骨,更重要的,是收获艺术精品,享受创作快乐。
清晨五点,我们这个30多人的团队,从木梨硔村出发,踏上向山顶进军的征程。此时,距日出正点还有一小时20分钟。
据前人经验,从木梨硔村到山顶观日出景点,大约需要40分钟。我们是大部队行动,时间放宽10分钟,到达目的地应该还有半个小时,可以从容准备。
山道弯弯,少有陡坡,只是由于昨晚攀爬费力不少,体能还没有完全恢复,走起来腿肚子有点颤抖。
行走不过半程,小徐在前面停了下来,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膝盖疼。说着,便转身往回走。
众皆愣然,却也没人劝他坚持。估计大家都觉得,这事勉强不得。
过了不到五分钟,小徐又回来了,大家不禁开心起来:“咋又回来了呢?”
“我怕碰到狼。”小徐神情严肃。
对呀,当时他往回走我们咋就没想到这一层,不然的话肯定会极力劝阻。过去听人说过,狼是进士的脑袋,很聪明的,大部队它奈何不了,对付遛单的那可是小菜一碟。
现在都讲究风险共担,万一小徐碰到一只进士狼,我们大家都脱不了干系。
爬过最后一截陡坡,终于到达山上的观景台。还好,我们这支队伍看样子是抢占了先机,观景台上虚席以待。但那个最佳观察点毕竟太小,十几个三角架一摆,人就没有站的地方,只能在后面瞅空隙。
我本来就是跟着混的,站哪都一样。虽然也有个相机,却是傻瓜类的,既无长焦,也无广角,干不了拍日出这种精细活。昨晚临睡觉前,小徐问我,带相机了吗?我说带了,只是档次低。他说既然带了,也得起早上山。专业人士都不嫌弃,我也就堂而皇之地背着傻瓜上山了。
上来的人越聚越多,挤得我节节败退,回头一看,见后面还有个高台,上面站着四五个人,其中就有方燕。
方燕是这个团队中我认识的第二个人,她父亲是我的老大哥。见我过来,她拉了我一把,我也站上了高台。
高台很小,只能站七八个人。陆续有人想上来,但见上面无处可站,只得作罢。
高台上拍日出,有点局限,前面有棵松树挡着,但如果拍看日出的人,这里倒是个最佳摄影点。这也正合我意,他们是摄影采风,我是文学采风,文学要面对的就是人。
在一片欢呼声中,太阳从东山探出点头来。那一刻,真的很神奇,一点殷红,淳洁而又鲜嫩,天空陡然亮堂起来,接着便霞光万道。
仿佛是为了证明越是美好东西,越是难得一见,初升的太阳刚刚跳出山头,不知从哪里飘来一抹乌云,很快就把那一轮红日吞了进去。整个日出像昙花一现,前后不到两分钟。
算起来,磨刀花了一个多小时,砍柴只用了两分钟,这柴也太金贵了。
在这两分钟内,我相机手机并用,咔嚓了好几下,最后选取了两张。一张是相机拍的日出(见文首),另一张是看日出的人,手机拍的,发在《东方欲晓》一文中。
因为避不开松树,拍照时就把松枝当背景用上了,自认为构图还可以,只是光影效果不佳。
太阳躲进乌云后,大家不欢而散,下山后吃罢早饭,立即转场。次日清晨,我们便出现在石潭日出的观景台上。
石潭地处歙县南部,和昨天相比,今天不必爬山,当地的小面包车能直接开到山顶,体能是省下了,精神的负担却大大增强。山道上有许多360度大转弯,开车的人轻松自如,坐车的人则抑制不住胆战心惊。
我们是五点从住处出发,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山顶。登上观景台一看,立马就有了“莫道君行早”的惊诧,有人昨晚上就来了,在上面扎下两顶蓝色帐篷。
大概是我们人多嘈杂,吵醒了他们,睡在里面的人陆续爬了出来,老老少少,竟是一大家子。
不一会儿,又变戏法似地吃起早餐。一家人围坐在小饭桌前,旁若无人,仿佛日子就该这么过的。
这才是旅行世家的风范!
距日出尚有一个小时,大家也没闲着,开始四面寻找美景。
一开始,大家都把三角架竖在观景台的东边,对着即将日出的山头。不一会儿,很多人又把三角架搬到西边,因为西边观景台下的风景实在太美了。
我用手机框住眼前的景色,只见远山如黛,层层叠叠;近处一弯溪水碧澄如镜,婉延而去;山坡下,村落临溪而踞,错落有致;天光渐亮,忽然间,团团云雾从山谷里升起,顿时,整个画面如同仙境……
“哇!还是这边好看,像国画一样。”我身边的一位女士突然惊叫一声,又有不少人被吸引了过来。
“像国画一样。”这个比喻倒是很准确,很形象,眼前的确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丹青。
毕竟是来看日出的,眼看着东方泛白,大家又把三角架搬回到东边。
而我,则依然斜靠在西边的围栏上,放眼远眺,久久不愿离去。
反正,我的相机拍不好日出,索性面对这鬼斧神工的美景,让心灵经受一次大自然清新朝露的洗涤。
这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下篇预告:《越过呈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