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186――时时处处致良知
时间:2020年09月12日12:04
第19期格物班第15组第13封家书
今天又到写家书的时间了,与家人们分享什么呢?思来想去,还是想与大家分享读《答聂文蔚书》的一点感悟。
阳明先生在写这封回信后,一个多月就去世了。当时,阳明先生身体多病,举笔维艰,写时也是趴在桌上而就,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难,况且一写就是千万言。阳明先生的这种至诚精神很感召人,令我感动不已。
在这种情况下,阳明先生完全不可以回复,或者口授让别人代写也未尝不可,但他仍然亲思亲写。阳明先生这种致良知的行为,无疑不是他良知之心的趋使。这种行为,就是圣人致良知的真实写照。反观自已,心情不好或时间紧张时就想打退堂鼓,就把致良知的心丢一边去,这样是很难致良知的,更难培养起致良知的心。
文中,阳明先生亦写到:“贱躯旧有咳嗽畏热之病,近入炎方,辄复大作。主上圣明洞察,责付甚重,不敢遽辞。”即使病体交加,因主上责付甚重,仍不遽辞。这种忠君敬业精神,无不是成圣成贤的良知行为。
两种情况,都没有因自已身体原因而遽辞,反而都依良知而为、依良在而行。读罢此处,每每反思自已的所思所为,真的是差距太大了。有一点个人私事、有一点身体不适,就请假不工作、就不想致良知、写心得体会了。想走在成圣成贤的路上,不克服私心是不行的,最关键之处就是要克服掉自已的私心杂念,做到无我、利他、致良知。
阳明先生不但在身体难以支撑的情况下,依然答复聂文蔚。这不但是因为文蔚来信,让老师“喜慰不可言”,更让老师“得书,见近来所学之骤进”,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其间虽亦有一二未莹彻处,却是致良知之功尚未纯熟。”看到弟子致良知还未莹彻,阳明先生良知之心发现,给弟子指出,以让其更好地走在成圣成贤的光明大道上。
阳明先生对于弟子的未莹彻之处,条文缕析地指出,并用深入浅出的例子说明,恐怕弟子不理解、不清楚,先生教人,真的是时时处处致良知,无一不散发出良知的光芒。先生一生光明磊落,穷其一生致其良知,最后遗言,亦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先生的精神可昭日月,先生的良知之学可教后人,真是学之利已、用之利人,是修身养性的好学问。是好学问,就应该用心地学习、好好地践行,提升自已、造福社会。可是,往往自已有时候就是做不到。
现在和大家一起学习阳明心学,互促共进,想要掉队时,有队友及时提携拉一把,还不至于掉队。如果没有队友拉时怎么办?那只有靠自已了。其实,靠队友拉着前进,并不是真心学习的表现。真心学习的话,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会时时处处去致良知的。我靠队友提醒着学,其实就是掉入了“勿忘勿助”的坑里,说明自已功夫下得还是不够。这是学习阳明心学的最低境界,如果连这一境界都克服不了,别说成圣成贤了,就是连成圣成贤的路边都没有摸着,何谈走在成圣成贤的路上呢?
现在,我认为自已处于“夭寿不贰、修身以俟”的阶段,并没有移步立行,而是蹒跚学步、扶墙走动。想要尽快走在成圣成贤的路上,还需要在“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上狠下功夫。
良知还未上路,学习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