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开心的是,练习写作已初见成效:我前两天给老总写得年会新年致辞得到了老总的充分肯定,仅仅作了稍许变动就通过了。但充满讽刺的是,当我和闺蜜圆圆刚刚因此达成一致意见“一定要把写作坚持下去”的时候,就看到了本章的内容。
对作者来说,“努力”和“坚持”都是不存在的概念。尽管之前也有过、用过这些概念,但后来他主动把它们从自己的“操作系统”中删除了。因为他觉得如果某件事需要努力和坚持才能完成,那这件事大抵从一开始就注定不成了——需要努力、坚持,说明骨子里不愿意做啊!骨子里不愿意做的事情,是不可能做好,也不可能做成的。
那么作者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提炼出一个策略: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办法为这件事情赋予极其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要的意义。比如,他通过写文章赚钱很难让他有动力,至少不会有很大的动力,他就赋予了它一个重大甚至伟大的意义:他决定用从专栏赚到的所有税后收入建立一个公益基金,然后把它放到一个鼓励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奖学金里去。接下来发生的变化是这样的:他的大脑开始高度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创意层出不穷。所谓“一念一世界”,在他们这种人的世界里,这不是那种苦哈哈的坚持,臭烘烘的努力。而是“根本停不下来”、“谁不让我做我跟谁急”的事情。
当然,当你决定习得某项技能的时候,在你已经想办法赋予它很多正面意义之后,还可以为“没有它的存在”赋予很多负面意义。比如:
—若没有这项技能,现在有什么事情我根本做不了,或者根本没有机会做?
—进而,我在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失去什么样的机会?
—若最终没有掌握这项技能,我就会和哪些人一样?他们的生活究竟因此变得多么凄惨?
以上,不仅要罗列,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能想象出来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写下来。这些会“吓到”你的大脑。然后,你的大脑就会在很多时候自动工作,催促你抓紧时间,否则,它就会焦虑、害怕、不安……
还有另一个重要技巧就是:想尽办法去寻找拥有那项技能的人和人群,尽量与他们共同度过大量的时间。如果没办法一对一交流,也起码要时刻关注他们(之前提到过,要想办法“从物理上接近目标”)。社交,从来都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
说了这么多,赶紧把“努力”啊、“坚持”啊,从你的操作系统中删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