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4.13 礼让为国 何难之有
《论语》里仁第四篇第十三章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意思是,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啊,那有什么困难呢?不能以礼让为国,有礼又能怎样呢?”
本章的理解重点与难点,落在礼让两字上。礼,在儒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经常称中华民族是礼乐之邦,礼仪之邦,无论是礼乐还是礼仪,礼都是它的核心,而礼既是用来修身的,同时也是用来治国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如果人不是以仁为本,礼乐又有什么作用呢?换句话说,礼乐是建立在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否则就徒有其表,光有其形式而已。
让,就是谦让,就是不争,是礼的作用,是仁的体现。礼让,可以解释为依礼谦让。儒家思想,修齐治平,一以贯之。修身以礼让,自然推而广之,为国亦以礼让。说到政治上的礼让为国,孔子是非常推崇尧舜时代的禅让制,认为他们是以天下为公,甚至认为当时天道光明,已是大同世界了。然到夏商周时的家天下,孔子也高度赞赏泰伯三以天下让。至于大才大德的周公旦辅助侄子周成王安天下,也体现礼让为国的精神。正如《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指的是统治者为国要兴仁兴让,做好表率示范作用,那么国家里的百姓人民自然会上行下效,兴仁兴让,社会就和谐。所以统治者首先要做好自己,以身作则,以礼让治国,那想治理好国家也就顺理成章,无为而为,顺风顺水了,没什么困难了。相反,不能以礼让治国,则国家内部就可能出现纷争,特别是王位之争,国家就会混乱不稳定,那即使制定再完备的礼乐制度也没有什么作用,国家终是治理不好的。我想这话可能是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对卫国的统治者或上层人物说的,卫国君位之争比较复杂,最后连子路的性命也不幸陷在那场政治斗争中。而对于有些后人不惜以割让土地以求苟且偷安,却美其名礼让为国,实为卖国求荣的不义之举,完全是玷污孔子的思想啊!
总之,礼让为国,在当下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执政者如能礼让为国,以义为利,不与民争利,则民自然兴仁兴让,天下和谐稳定。相反,不能以礼让为国,官商勾结,黑白不分,与民争利,鱼肉百姓,强拆强占,那天下大乱,民心不服。对于当下及未来,礼让为国,还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意义,那就是大家秉承天下为公的理念,礼让为国的原则,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为了更美好的未来,结合中国实际制定更合理的政治制度,选出德才兼备的君子来领导国家!这个理想的制度应是有别于西方现行的竞争激烈的民主制度,更不会堕落于腐败的金钱政治,而是体现文明礼让的人性光辉,为了天下百姓的共同利益,人人亦出于良知良心,人人都有良好的道德,这样一层层,自下而上,通过礼让为国,推选出适合不同层级的执政者。而当选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必定是万众瞩目,众望所归的不二人选,于才于德,都是真正的君子王者,真正无为而为的君王!那么当未来这一天来临时,我相信社会离实现世界大同就不会太遥远了!
白云山人2017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