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芊文教河

 

      文教河是文昌境内的第一大河,全长五十多公里,落差不足四十米,集雨面积523.2平方公里,全年流量约4.27亿立方米,年均降水量为1720毫米。它发源于琼山的树德头(白溪)和翁田镇的真正坡(黑溪),沿途还有几条小溪并流其中,最宽处靠近八门湾约一千米,最窄处位于宝芳乡境内仅二十多米。它不仅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也是文昌市同源水厂和东郊水厂的饮用水水源地,关系到很多人的日常生活。是文教乃至宝芳、东郊人民的母亲河。 

      文教河地处低丘陵地带,两岸有高低不平的崀地和高地(旱地)是妥妥的鱼米之乡。它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文教人。千万年来,文教河水滔滔不绝,汛期水盈,旱期水枯,有一半(长度)流经文教境内。沿岸分布着文教镇区划内六十多个自然村庄,两万多亩良田和近万亩的水域(水塘海塭),有三十六个姓氏人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繁衍生息、世代为邻、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同饮一溪水、共沐一江风。

      河的两岸植被全复盖,有高耸的椰子树、高大的赤兰树、硕果累累的牛酸树和满树白花的海棠树,以及万紫千红结满果子的椤尼村。一年四季文教河边春常在,树常绿,花常开。水草丰盈,野竹修长,还有熟透的野果遍布山野,是牧童的天然乐园。除此之外文教河畔还具有生物的多样性,常见各类鱼虾、蟹鳖,黄猄、狐狸、野兔、鹧鸪等山禽走兽在河边出没,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圈。

一、文教河从远古走来 

      文教河”又名“行坎溪”,早前有人称之为“黑白溪”“明教河”。唐宋时期曾因河上竹茂、水湾、坎险而称之为“竹溪”“曲水”和“屐坎溪”,据说分别表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履险如夷”的意思。从明朝起,因科举考试文教的“三港”“溪西”和“水吼”村出了个“一里三进士,七里八举人”而被绅士改名为“文教溪(河)”,寄意着“文以教化”的儒家思想,“文教河”名一直沿用至今。当我们念起这些文教河的雅称时,便是与历史进行一次温柔的对话。也是记起了文教历史的厚重。

      据文昌县志记载,唐宋时期,文教已经初现移民(地方志载),最早的移民人数不多。仅凭河边原始的生态圈生活,生存条件十分简陋。其时的文教河边,大树环抱、棘竹掩映,野果窜长,野兽出没,先民在此结芦而居,捕鱼狩猎,过着刀耕火种的恬静生活。肩负起筚路蓝缕的开路担当。

      从元未明初开始文教河边才陆陆续续引来大量的移民。尤其是明朝开始在全国实行“军屯制”和“卫所制”,使移民蜂拥而至。据《明实录》、《正德琼台志》等明清时期的官方史书和地方志中记载,明朝在海南岛设立了海南卫(驻琼州府,今海口),下辖多个千户所。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为抵御倭寇和加强海防,直接在文昌境内设立军事单位。其中在文昌县清澜港一带设立了“清澜守御千户所”(最初称“青蓝守御所”,后改名),镇守海南的东海岸。据说该所至今仍有遗迹可寻。这是一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类似于现在的生产建设兵团)。士兵入军籍,世代为军,大部分士兵在驻地进行屯田(军屯),实现粮食自给。当年移居溪西村的林添公便是武略千户,其岳父也叫“陈千户”,见证了那段历史。

      随着清澜千户所的建立和屯田,大批军士及其家属从大陆(主要是广东、福建等地)调防至此。这些家属按照明朝的军屯制度,在卫所周边圈定荒地、进行开垦耕种。文教村落的形成大抵与此相关。明朝的移民潮,是一次有根的迁徙运动(近似于当年的湖广填四川)。它带来了中原和闽南的文化、方言(闽南语系)、宗教信仰(如妈祖信仰)等风俗习惯,深刻地改变了文教乃至整个海南岛的社会文化面貌。文昌著名的“侨乡”文化,其根基也与这次早期的移民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移民人口的增多以及村民们无序的开发,河堤上的山林被砍,植被被毁,山兽被绝,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了近代以来涝旱交替的自然灾难。由此进入了后文教河时代。

      二、农耕文明的河畔生活

1、文教河的水源主要以地表水和雨水为主,故季节性比较明显。汛期水盈,旱期水枯。汛期主要集中在夏季(5月至10月),其中7月至9月是降水最为集中的时期。这一时期受热带气旋(台风)、季风降雨和热带辐合带的影响,暴雨频繁,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0%以上。给文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由于长期的河水冲积,形成了两岸多个崀地,从上游往下游分布有:宝夏崀、陆郊崀、三加崀、坑尾崀、山桃崀、鳌头崀、水吼崀、坡柳崀、咸正崀、五四洋、文中洋等多个洼地。这些崀地起到了泄洪蓄水的作用,也是文教的主要产粮区。它与其它的沙质壞地构成了文教的鱼米之乡。养活了祖祖辈辈的文教人。

      其中有两块最大的崀洋“陆郊峎”和“咸正洋”一南一北,因其河段的水文环境不同,而形成了两个具有不同特色的经济圈。以上游陆郊崀为代表的淡水区域,主要以生产稻米、果蔬、畜牧业和砖瓦为主。尤其是陆郊崀生产的砖瓦远近闻名,为文教及周边乡镇的村民们挡住了风、遮住了雨、“安得广厦千万间”做出了贡献;以下游咸正崀为代表的咸水区,出产的鱼虾螺蟹,肉嫩味美,温暖了文教人的胃。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共同呵护着文教人的生活。保障了文教人的衣食住行,保底了文教的经济繁荣,赓续了文教人的血脉根基。 

      由于文教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因此生活在文教河畔的文教人,旱季时见证了拦溪截渠、守夜放水、戽水抗旱、“二爹捞塭”的生产时刻;汛期到来时,还见证了江河横流,洪水肆虐、家园被毁、牲畜被冲,以及稻田和灶底摸鱼的狼籍场面。这些都是文教人曾经的痛。

2、文教河九曲十八湾,由于洪水的长期冲刷而形成了许多的深潭。三加潭、田堆出头谭、良亩潭和行坎市潭。由于潭深水急,水底有旋涡,常年都有人遇险,尤其是行坎市潭给人印象深刻。文教人有一句掛在嘴边的谚语:“鸟飞过山成双对,鱼落深潭结成群”,可见文教河上大大小小的溪潭正是文教人捉鱼垂钓的好去处,尤其是适逢干旱和炎炎夏日的消暑季节。

      除此之外,文教儿女在河边谈情说爱、十八相送,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如汪伦送我情”(李白)的缠绵。最惬意的是文教河上大部分的浅水区,更成儿童们水上活动的乐园。曾经的河边放牧、河上击水、深潭博浪、采摘野果、追逐风筝、钓鱼捉蛙,拾螺挖蟹以及水漫田洋时的芭蕉船泅渡,成了文教人挥之不去的记忆。还有怜子如命,背着小孩从浅水齐腰处(过河的渡口),淌水过河的母亲们不拘风尘、在水一方展现风彩的画面,表现了文教河人文地理柔软的另一面。

      每当晚风拂过,月光如水时,走在文教河畔,漫步于文教桥上,或情侣依偎在河边的海棠树下,总有一种江月照人的美景装饰着你的梦想。水面上浮动着细碎的银光,带来湿润的水汽与野花的淡香,沁人心脾,撩拨风情,见证了文教青年成长的秘密,又装饰了多少年轻的梦想。不少文教的年轻人从文教河边带着泥土的纷芳走向世界。

3、 在古代,文教的陆上交通并不发达。文教河成了通途中的天堑。在清朝以前的历史时段,肩挑手拿是人们的生活习惯,船只是方便文教人出行和物资流通的主要工具。文教河上最早成规模的船队出现于清末民初。是由龙塔村华侨郑学校先生所创建,给文教人的出行带来很大的方便。有了它,无数的文教人顺流而下、到清澜港坐船远渡重洋成了南洋客,又由南洋客带回来的舶来品与本地的丰富物产交集成繁华的文教市场,使得文教市成了文昌县东的通商重镇和通衢口岸。可以说文教河是文教人闯荡世界的起点,也是异域文化与本地人生活交融的记忆通道。

4、小吃也是文教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它承载着文教游子的味觉乡愁——清甜软糯的椰子粿、消暑解渴的清补凉、爽滑可口的蕃薯粉、嚼劲十足的地瓜干……还有那些放学途中揣在兜里的“萝尼和黑嘴萝”(果名的方言);家境一般的中学生们,带着自家制作的椰子盐,和甜脆的萝卜干去上学时的艰辛。以及老爸茶店里的苦咖啡和“珍堆仔”。都是文教游子的乡愁。

      文教河既是儿童的乐园,也是青年人的青春打卡地。那些年在文教河边有多少男女青年,依偎在河边谈情说爱,沙滩练武,打发时间,有多少年轻人结伴而行,到镇里和县城看琼剧和看电影的乐趣,芊芊文教河总是为爱而牵线搭桥。

5、 文教河还曾默默的守护着文教的红色历史:当年的抗日游击队倚靠河岸复杂地形和茂密的丛林隐蔽行动,打响了闻名的“宗儒山战斗”,是英雄洒血的战场。也是民兵们活捉下村做恶鬼子兵传奇故事的发生地。而河边丰富的物产——鱼虾、野菜、果实,更成为他们坚持斗争的生存依托。今天滔滔的文教河仍然诉说着英烈们河边洗剑的坚强岁月。

四、解放以后文教河上的文化生活和河上的基础建设,造福乡梓。

1、修桥修路:现代人都知道“要致富,先修路”。文教桥的修建和升级改造打通了文教人的致富路。从早先建造的木桥到1978年翻建的双车道水泥桥,再到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通车的四车道大跨桥,天堑变成通途,既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促进了文教经济的发展。使汽车开进了农家乐,文教的优质瓜菜通过文教桥销往全国各地。文教桥的升级改造,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办实事的民情关怀,是谋文教长远发展的深思熟虑。天道酬勤,它印记了文教人努力的结果,也慰籍了时任广东省领导林李明同志对家乡的一份关爱。

2、坡柳水闸的建设和改造:坡柳水闸初建于1969年,续建于1974年,扩建于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蓄水量约545万立米。受益了文教下游的农民,扩大了可稻的农田面积,从靠天吃饭变成旱涝保收。在资金困难和技术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坡柳水闸的建成与时任坡柳大队的梁安台书记的始终坚持和积极争取密不可分,与林李明同志(广东省代省长)对家乡农业的关心密不可分。是文教乃至文昌人解放以后办的一件大事实事。造福乡梓,功在千秋。如今的坡柳水闸已经成为文教河上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一处旅游的打卡地。

3、文教河堤的加固和两岸修起的河上便道,既保护了河道,又为抗洪救灾提供了方便。河堤上的便道,不但能走人垂钓、方便出行,还能骑车带货,运送稻谷和化肥。还有两岸农田的深翻改造,增强了土地的适耕性,促进了果蔬业的发展,使河岸换新颜,带领文教人致富路上奔向前。

五、河畔乡愁和未来的期待

      一泓清泉贯南北,一桥通途架西东,一座新闸锁苍龙。新时代的文教河,不仅是一条流淌的河水,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明纽带。在这里,现代文明与古老的农耕文明交汇相融,无缝衔接。炊烟袅袅处,传统村落仍然保留着淳朴的农耕印记。依托这般独特的文化底蕴与生态资源,多么希望文教河两岸的未来,能逐步构建成以数据旅游观光和数据医疗康养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体系。

      希望中的文教河,游客不仅能泛舟碧波,领略“舟行水墨间”的自然意境,还可体验中医智慧的康养服务,感受身心和谐的回归。让文教河的自然之美真正转化为自贸港建设中的软实力与红利,成为吸引人才、汇聚资源的重要窗口。

      理想中的文教河,应该是一条河道稳定、河水清甜、生态优美、花果飘香、智慧管理的文明水域。更重要的是将其建成海内外文教人与广大华侨寄托乡愁、凝聚活力的精神家园。以此筑巢引鳯,筑梦长河,把海内外文教人的根留住。

                            林道津

                    2025.09.15日于海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教河,是文昌县境内最大的河流,全长约五十多公里,有二分之一流经文教境内,它用甘甜的乳汁,经年不断的养育了...
    度口阅读 2,701评论 0 9
  • 文教河是文昌境内第一大河,全长约五十多公里,落差三十多米,流域面积523.2平方公里,年流量约4.27亿立方...
    度口阅读 2,312评论 0 5
  • 文教镇是一个风光旖旎,钟灵毓秀的渔米之乡,崇文重教、人才辈出的读书之乡,游子众多的华侨之乡和富有光荣革命传...
    度口阅读 819评论 1 5
  • 我们终于出发了,出发那天,晨光霞蔚,天空飘着块块白云,百灵鸟在枝头纵情歌唱。东风向西徐徐的吹。我们的队旗在风...
    度口阅读 708评论 0 4
  • 文教¹河畔,三港²祥集,溪西³水吼⁴,中村⁵花繁。故人邢宥,谐孝友⁶游仙山⁷。三人进士及第,蟾宫折桂,独...
    度口阅读 3,783评论 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