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念高中的时候,我们班里出了一位公认的“怪人” 。
十几岁的年纪,本该是最喜欢嬉戏和玩闹的年纪,偏只有他,不和我们多玩,总是在安静地加紧步伐读书。有时候在走廊、楼梯转口碰巧遇到他,手里也必然捧着一本书。就连吃饭都是雷厉风行的,几分钟就解决了,永远是班里早到晚走的那一个,雷打不动。
三年数下来,我和他最多的交流就是: “唉,有红笔嘛,我没水了借我写一下。”
然后他立马就给我,抬头的那一秒是为了把笔递给我。
如此朝乾夕惕,自然是为了能把全部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所以他一直是老师口中永远的正面教材,也稳居成绩单上的前几名。
可那时的我对这种用功到“变态”的方式是从心底里不大认同的,觉得那是一种没有效率的努力,毕竟那时的我没有努力至此,成绩也并不逊色于他。
再后来,我们就一同经历了高考,不久后出炉的成绩也相差甚微,所以到那时为止,我还一直理所当然地觉得,聪明和天赋比努力更能成为你垂直向上的东风。
❤
侥幸感一直延续到了大学,我那根在高中还略微绷紧了一点的神经,在进了大学之后忽然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展。
大环境下的自由从某一种程度上触发了我的玩性,我会在上课玩很久的手机,逮着机会就逃大课,沉溺于吃喝玩乐,过了一段很是逍遥快活的日子,很快到了期末,考试成绩当然是意料之中的不如人意了。
第一次放寒假时,某一天跟着我爸妈去走亲戚,一如既往地被询问学习情况和对大学的适应度,当然学习方面的问的比较多了,我很心虚地说“还好”,脸上有几分尴尬。
第一次感到心有戚戚焉。
想到自己从前也是班里的佼佼者,才一个学期就沦落到如此惨淡的境地了。而我的那个同学,与我截然相反,秉承着一贯努力的学习态度,在第一学期就轻松拿了奖学金。
尽管我不愿意却也不得不承认,我从前的那些自以为是的小聪明已经催促不了自己的进步了,基础和天赋总有被耗尽的那一天,不努力上进就是会落后的。
我们屡屡会对于自己的「小聪明」自持为傲为荣,等闭着眼睛挥霍完了这些“天资”,才后知后觉原来自己早已限制了自己的人生。
❤
我知道我的退步多数是缘于自己的懒散,我的周围其实也不乏优秀的人。
很多认识的学长学姐有着超乎年龄的精干和成熟,他们热情洋溢,踏实认真,对待自己该去做的事努力满分完成,“学习”、“社团活动” 和玩耍齐头并进。
三者兼顾得很好,无一落下。
可是我没有向他们看齐,只顾在自己的圈子自嗨可乐,止步不前。
有时候在角落里看着他们,是真的会自惭形愧。我的这种“不如别人”的心思,真不是因为他们(她们)成绩优异因而获得了几千块的国家奖学金,或者是凭借自己的坚持,成功让自己的创业项目得以报销,亦或者是拥有学生会里某个光鲜亮丽的主席头衔。
不是那些,是那份日雕月琢地争取自己想要东西的努力,让我真心感到心悦诚服。
❤
今年六月结束迎接七月之际,我在朋友圈发了一篇长图总结,其中提到第一次看到早上七点图书馆就满座的感觉真是一言难尽啊!
朋友也在底下评论说 : “现在人人都在拼命追赶,一定不要小瞧比你努力的人。”最后还附加了一个微笑的表情。
她去年受到了一次暴击,一个和她成绩和能力所差无几的同班女生不知道哪里受到了激发,从新的学期初开始每天跑图书馆书认真读书,上课手机也不爱玩了,那变化就像脱胎换骨了一样。
最初朋友对于那个女生努力的行为还嗤之以鼻,学期末那女生考了全专业第三名,所以就有了朋友那段意味深长的评论。
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万物签名》对于每日努力的重要性有一个哲理性的引喻:
“苔藓吞食巨石,虽然缓慢,却具破坏性”。
人总是要后知后觉才能领悟得到,我们要是能像一个“怪人”那样坚持每天早起晚归泡图书馆,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这种努力本身就是自己最大的天赋了。
对自己“残忍”一些,那些暗地里自己与自己较劲的咬牙努力,都是你日后可以加油门的砝码。
❤
接触了自媒体这个行业,发现有很多人在努力坚持着,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是偏向“即时性”的了,撑不下去了,纷纷瘫软。
流量和粉丝数成为了自媒体人一种很重的羁绊,相互标配才能扶持走得更远,但我觉得哦,「努力成为自己」也是使自己走远的一大法宝。
批量生产的爆文同款太多了,我们要写带有自己标签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熠熠生辉的努力。
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辩题,是关于“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
这两个好像没有可比性,最好是有天赋再加努力就完美了,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是更赞同努力更重要的观点的。
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或许某时真的可以凭借着天赋、运气等等这些与生俱来的优势,在相博时险胜一筹,但是啊,随着人生舞台上的大幕被徐徐拉开,能助你克敌制胜的,能让赢到最后的,一定是后天的努力。
如果你被命运分到了一手的好牌,不要坐吃山空,把好牌打得稀巴烂,不要疏于努力,更不能嘲笑那些比你努力的人。
那些我们走过的道路都会在我们的身后卷起来的,就像胶卷一样被卷成一卷的,那些努力的人,都有一截最丰盈生辉的卷轴。
命运给他们的,都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