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黄磊与海清主演《小欢喜》又火了。
与上一部《小别离》讲述孩子升学、留学、青春期的故事不同,这一次,全景式展现了“中国高考家庭群像”,演绎了一场父母与子女在人生重要关卡的真挚对话。
其中,海清饰演的妈妈与不好好读书的儿子之间的对话,戳痛了很多人。
妈妈苦口婆心:“高考是你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打赢了,你一生受益,打不赢终生遗憾。”
儿子却反驳:“哪有这么邪乎,我的人生才开始,怎么就成终生遗憾了。”
妈妈顿时有些着急:“我们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爸爸妈妈没有任何背景和关系,就指望你通过高考鲤鱼跃龙门,你跃过去会改变一生!”
可儿子却依旧质疑:“妈你觉的是学历重要,还是真本事重要。”
面对固执的儿子,妈妈的语气中多了有了几分哀求:“真本事重要,但你先拿真本事,给妈妈对付一个学历。你先考上个大学,算给妈吃个定心丸好不好”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父母,都是拼了命的,想让孩子好好读书。
为什么,每一个父母都对孩子的学习如此执着?
不是为了回报,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所以懂得读书的重要。
更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孩子今天贪图安逸,明天就可能会输整掉个人生。
01
读书与不读书
生活截然不同
晚清重臣曾国藩曾多次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在他的影响下,曾家以诗书传家,每代至少出一位秀才。
曾国藩天资不高,出身耕读之家,家中世代务农;他从一个乡下笨小子,一跃成为进士、翰林,正是通过读书,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新闻曾报道,延安市安塞区一户家庭5个孩子4个考入清华北大被区里重奖30万元,被称为“一门四清华(北大),五子皆才俊”。
吴治保是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白坪街道办五里湾村村民,他和妻子胡治爱育有5个孩子(三子两女),而5个孩子都通过读书成才了。
看看他们家的孩子多厉害:
吴云峰(老大)顺利考入清华大学软件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吴大燕(老二)考入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吴青峰(老四)北京大学电子通信工程专业。
小儿子吴天峰(老五)也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
小女儿吴改燕(老三)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如今正在准备考研,而她考研的目标大学也是清华北大。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吴治保提到了一句话让人深思:“我们尝尽了没文化的苦果,不想让孩子们重蹈覆辙,走我们的旧路,就算是再苦再累也要供自己的孩子读书”。
读书或不读,都能过完这一生,但人生的经历却大不相同。
02
你吃不了读书的苦
就要吃生活的苦
去年8月,“杀鱼弟”喝农药自杀的新闻,曾在引发热议。
小孟9岁就辍学在家,帮父母卖鱼,因为一段视频在网上爆火。后来,曾有好心人资助他重返校园。
只是没多久,他就因学习跟不上、融不进同学的圈子,开始逃学、旷课、打网游,被学校多次警告。
14岁那年,他再次辍学。遗憾的是辍学后,他没有过上想要的生活。
据报道,小孟几乎没什么可以沟通的同龄朋友,封闭的圈子、枯燥的生活,加上青春期叛逆,让他内心积压了太多的负能量。
而自杀前与父亲的争吵,成了他万念俱灰的导火索。幸亏抢救及时,才避免了一场悲剧。
年少时总以为,读书就是最痛苦的事。后来才明白,读书不苦,生活才是真的苦。
读书不会让你立刻走上人生巅峰,但它能避免你跌入谷底。对于很多人而言,那张薄薄的学历,其实就是面对生活的选择权,能隔绝许多生活的苦。
03
你以为放弃的是读书
其实放弃的是选择的机会
《网易新闻》里有句话说得好:学历就像一张车票,它决定了你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我在学校的就业中心做过助理,参与过很多大型招聘会。很多人不知道,招聘行业有一个有一个扎心的“潜规则”:
一些知名企业在筛选简历的时候,会把985大学生的简历放在一边,再把非985大学生的简历放另一边。
招聘会结束,他们只会带走985学生的简历,而剩下那部分简历的命运是,被清洁工扫到垃圾桶里。
一份500名上市公司高管的教育程度调查显示,84%的高管拥有高学历,48%出身于985名校。
1. 2006年河南考生蒋多多高考主动交了白卷,在高考后她曾试图出门打工,但学历不高,加上没什么专业技能,找工作的路异常艰辛,发出“压力特别大,老觉得对不起父母,好几次连死的念头都有了”的感慨。
2. 2007年交白卷的考生陈圣章的经历却更加曲折,高考后他做过药品推销、保险公司业务员、公益活动策划、夜总会营销员等工作,每样工作都做不长久,频繁跳槽。
3. 2008年白卷的吉剑曾是个数学上很有天分的孩子,高考后他一直辗转各地打工。做过餐馆杂工、当过建筑小工,贴过考研海报,给文化传播公司写过软文;生活上,他睡过公园边的长凳,为吃饭捡过垃圾换钱。
原来以为放弃的只是读书这条路,后来才知道放弃的其实是人世间亿万种可能。
04
读书的意义
在于收获更好的自己
“是真本事重要,还是学历重要”,曾是许多不读书孩子的金科玉律。
面对父母,他们往往拿退学的韩寒、比尔盖茨举例,理直气壮的说“不读书的人,更成功”。
却从未想过,这么多退学的学生中,成名的不过一两人。但就是这一两人,也从未觉得退学光荣。
去年,韩寒坦言:“退学是一件很失败的事情,说明在一项挑战里不能胜任,只能退出,这不值得学习。”
韩寒的幸运,在于退学前已经小有名气。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读书除了意味着失败,更意味着你吃不了奋斗的苦。
吃不了奋斗的苦,真本事又怎么来?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横跨半个多世纪,记录了14个孩子的生活影像。
7岁时,私立学校的贵族孩子读金融时报,接受严格的精英教育。而公立学校的工人孩子,则是把打架、玩游戏当成全部。
之后每7年一次的拍摄,都能看到不同的孩子之间,学习差距越来越大,人生差距也越来越大。
那些接受精英教育的贵族孩子,在几十年后,依然是上层精英。而那些早早辍学的孩子,无不经历着早婚、多子、失业的底层命运。
唯一例外的是农家孩子尼克,他一直坚持读书,靠获得的奖学金读完了牛津大学,如今已经成为大学教授。
05
别让今天偷得懒
成为终身的遗憾
有位网友说,“我已辍学五年,特别后悔。以前觉得学知识有什么用,出了社会够日常生活就行了。但现在才明白天有多高,有时想了解一些时事或者与人聊天,都会发现很多东西自己根本不懂无从说起。
所以,请孩子们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吧,读书是为了你的将来,你不是为父母而读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