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税是逃不掉的。 —— 本杰明·富兰克林
稅其实是有可能逃掉的,但是死呢?
书里一开头就提出三个问题 ——
你真的觉得自己会死吗?
发自内心地这么认为吗?
你真的觉得生命有一天会终结吗?
(1)“每个人都会死”这个概念是我妈告诉我的,而且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应该是在上学以前就告诉我了。虽然在这么多年里,听多了“万岁”、“万寿无疆”、“Long live the king”、“向天再借五百年”之类的话;但是从我自己学习和观察到的数据来看,我确信目前来说“每个人都会死”是一条规律,是一个我自己也逃脱不了的规律,所以我真的“觉得自己会死”。
(2)我第一次听到“每个人都会死”这个概念的时候,心中是有一些害怕的。但是那时候还小,怕过了以后照样玩,“会死”是一个离我太远太远的概念,所以并没有真正把“会死”放在心上。我的心理年龄又好像年轻些,二十出头的时候觉得自己每天活得像十五六岁;三十出头的时候还觉得“年年皆为二十五”,因此小的时候并没有发自内心的认为“会死”跟我有什么关系。
(3)真正到了有一天照镜子发现鬓角已经不知不觉间长出几根白发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快活到了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一半。从统计学意义上讲,我离“死”也就差那另一半了,才不免有些心惊起来😢
死亡是自然的选择
一种说法是:衰老是基因的多效性在生物繁衍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即:大多数基因起作用的方式不止一种,一个基因能影响许多性状,一个基因既能产生正面效果,也能产生负面效果。有一类基因的特点就是如此,年轻时有利于繁殖,年老时不利于长寿。在这种情况下,自然选择只有两条路,要么彻底放弃这个基因带来的好处,要么妥协权衡。最终,自然选择倾向于选择提高生命早期的繁殖能力实现自我复制,从而导致衰老的出现。衰老的结果就是“会死”。
另一种说法是:衰老维持了不同时期的死亡率的稳定,通过使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仅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也使得物种得以持续发展,避免走向崩溃与灭绝。因为,不受约束的生态系统往往是“失控”的。通过降低繁殖能力或缩短寿命,都能限制种群数量,但自然选择更偏向于选择缩短寿命,而不是降低繁殖能力。因为保持相对较高的繁殖能力另有好处,能为种群带来多样性和可演化性,有助于保持种群的新老更迭,为物种提供更多的进化方向。
不管是哪种说法吧,目前看来,“会死”是“造物主”在设计我们这个世界时候内置的逻辑。“不想死”的物种就算有,也应该被其它“会死”的物种取代了。
长命百岁?
其实在本书第12章长生不死里提到克隆永生、冰冻永生和网络永生在“将来”都有可能实现。
当然如果真的能实现了,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些我们就去看书吧😄
死亡是唯一一座永远亮着的灯塔,不管你向哪里航行,最终都得转向它指引的方向。一切都会逝去,只有死神永生。
——刘慈欣《死神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