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95后海归硕士孙正阳应聘汽车维修工引发热议。孙正阳大学毕业于同济大学的工业工程,毕业之后去了美国的佐治亚理工学院,进修的供应链工程的硕士。孙正阳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汽车,并且觉得这份工作的待遇一点也不低,做好了年薪能有30万。他在汽修厂的“师父”称,入职半个月以来,孙正阳非常勤快,技术也很扎实。孙正阳还表示,从门店入手,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很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他透露,自己的职业目标是“管理岗位”。他说,刚开始时家人和朋友都不太理解,但解释了原因和发展前景,就都慢慢接受了。但网友却为此“吵”起来了:有网友认为,海归硕士去做汽修工,浪费教育资源!书白读了?海归硕士修车,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你怎么看?
阅读孙云晓的著作《亲子关系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密码》中关于《压抑性逆反》的章节,作者在书中写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主人公俊才从小就一直非常喜欢文学,将来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但是由于父母强迫他读了自己不喜欢的医学专业,最后导致他成了一个疯子。原本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居然变成了疯子,我感到震惊的同时,也为他的父母感到惋惜。一位天才作家就这样被父母给毁了。
相比两个截然不同的案例,我非常赞同海归硕士去从事汽车修理的工作,原因如下:
一.孩子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表现。什么是成功?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什么是成功?我会讲两组新概念。这组概念,人人可以成功,它的支撑性概念是什么?是三个。
1、成功就是发展。成功一定不是和别人比较是前多少名。成功,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和发展,就叫成功。不要和别人比,每个人之间的差异很大,和孩子自己比,是不是进步了?有一点点进步就是成功,成功就是发展。
2、成功就是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我觉得选择非常重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成功就是选择,对一个肯奋斗的人来说,成功在于选择,而选择在于自知。成功者,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失败者则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道路。
3、成功就是和谐。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幸福?一定是人际关系很和谐,身心发展很协调,心态很平和。善解人意,很讲诚信,很愿意帮助别人,那大家肯定喜欢这样的人。”
海归硕士选择汽车修理工的工作,符合了孙云晓教授的观点,他从许多种行业中选择了一条适合他自己的道路,而且这条路可以最大程度上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爱好,又促进了自己的身心和谐,难道不是一种成功吗?
二.让孩子从事一份喜欢的工作,在最大程度上能够开发他的潜能。多数人从事一种职业,都会持续20到30年左右,甚至更长,(像钟南山院士从事医学行业就超过了五十年。)不是一年或两年,更不是几个月。假设现在有人给我提供一个到银行里去工作的岗位,我肯定会觉得这是一份苦差事,因为我不喜欢那种工作。我觉得每天与钱和数字打交道真的太枯燥无味了。一份工作一旦不喜欢自然就干不好,激发不出自己的工作热情,更干不出什么成就来,反而极大地影响自己的心情,破坏了自己的生活。每天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度日如年,何谈幸福?快乐?喜欢一份工作,就会每天自觉地去刻苦钻研、学习、探索,向他人请教……甘之若饴,乐此不疲,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和天赋。如果有一天在自己的钻研下能够取得客户的认可和满意,领导的赏识和夸奖,就会觉得活的有价值,有意义,有成就感。
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美国曾经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得出结论:追随自己的兴趣并不断地挖掘自身潜力,这样的人不但更容易快乐,而且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正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们会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是他们不能从这种事情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也会从中获得终生的幸福和快乐。
西晋时,左熹让儿子左思学书法,而且不惜重金聘请名家指导。但是左思对书法不感兴趣,学无所成。左熹又让左思学琴,学了很长时间左思连一支像样的曲子都弹不出来。父亲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及时做了调整。他结合左思的特点——性格内向,记忆力好,对文学有特殊偏好,便因材施教,让儿子学赋诗。左思学得如鱼得水,进步神速,几年之后,左思很快成名,把当时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左思历时十年精心雕琢的《三都赋》,令当时的文学人士、达官贵人争相传抄,一时间“洛阳纸贵”。左思的文风豪迈、高亢、矫健,被当时的文学界赞誉为“左思风力”。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希望他仕进,而李时珍对八股文没有兴趣,酷爱的是医学。可是在“父权”时代,李时珍只好从命,攻读八股文,结果三次科考不中,时已24岁。李时珍不得不尝试说服父亲,最终被允许弃文从医,终成大医学家。
俗话说:吃草的骆驼莫喂肉。意思是骆驼是吃草的,肉的味道虽然鲜美,但如果给骆驼吃肉,骆驼是不会高兴的,也不会吃的。如果给骆驼喂草,骆驼就很高兴,而且对骆驼的身体也会很有好处。孩子从事的职业一定要要复合孩子的兴趣。
三.让孩子从事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尊重。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这种做法无疑是天经地义的,也是最为明智的、最有远见的。
尊重孩子的选择,也许他们会吃一点亏,走一些弯路,可能会撞到头破血流,但是我仍然同意家长放开孩子的手脚,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接受各种锻炼,让孩子从追逐自己梦想的过程中得到人生的智慧,积累更多的丰富的经验。因为任何经历都是成长,任何经历都有收获!同时也会历练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优秀品质,做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一个能活出自我的人,让他有机会真正做回自己。
四.让孩子做喜欢的工作,是收获快乐和幸福的主要渠道。作为家长,我们不可以对孩子的兴趣横加干涉,即使在平凡的服务行业中照样也能培养出身手不凡的能工巧匠,如饮食行业中的名厨,美容美发中的名师,服装行业中的设计师等,他们都以自身成才的成长经历表明:发展自己的兴趣,早晚有一天会成为同行业中的佼佼者,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大程度上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和意义,一辈子才能过得快乐和幸福。
孙云晓生活感悟989:“什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学生?一定是有兴趣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是内心里的发动机或引擎在强劲地转动的人。尽管父母们都希望孩子如此,却容易在教育策略方面坠入误区。比如,嘲笑孩子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选择父母偏好的专业及职业,从而扭曲了孩子人格发展的同一性。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人在12岁至20岁左右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野兽般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因此,理智的父母会理解和尊重孩子,给他充分体验与探索的机会,激励其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追求生机勃勃富有创造力的人生。”
我觉得职业、特长、朋友、伴侣等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父母亲应该支持让孩子做喜欢的事情,挑选孩子喜欢的特长、职业、朋友、伴侣等,让孩子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End
作者简介:臧晓芸,女,生于1971年2月,49岁,水瓶座,一个热爱教育的英语老师,喜欢阅读和写作。每天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为家长答疑解惑,提供咨询,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