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评论·偏见
#418#
大约是前天晚上,随手发了一篇调侃瑞幸事件的朋友圈,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评论区有很多人讨论,有质疑的,有责问的,也有很多会心一笑,吃瓜点赞。
第二天束一同学给我发了几段语音,不是针对这件事,而是针对我发表什么样言论的小小的提醒。
我当下删了瑞幸那条朋友圈,重新反思了一下这件事,和我自己。
1、逻辑比事实更真实,但是有时候缺乏信息和元起点的推演,不会比事实更真实。
演绎法的本质是可以证伪,但是不能证明;很多时候,用演绎法盖棺定论,就陷入了逻辑陷阱。
2、在群体信念黑洞中,那些显而易见,浮在表面的结论,可能是别人为你设计的“推理锚点”。
从所有的表象一步步推演,那么其实你并没有真正的思考,你只是落入别人给你的逻辑路线之中,得出他必然想给你推出的答案。
3、人总是健忘的,刚呼吁大家在疫情期间,至少对于不能确定是否是“谣言”的信息,停几天,不要马上传播和发表观点。
——————
曾经身为记者,对于新闻这件事,新闻和评论是有区别的。
新闻需要称述的是事实,评论需要称述的是观点。
同样在称述事实,我们到底是想找到吸引更多人关注的话题,还是想让真正通过一篇报道去改善一个社会现象,或是去揭露一个社会黑暗?
大多数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前者。大多数“自媒体人”,都在选择前者。
这件事本身,作者的自我,大于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
“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梁文道《常识》
以下这幅照片,叫《饥饿的苏丹》,拍摄者凯文·卡特为了拍到更好的画面,在旁边等待了20分钟。
当94年获得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
这张照片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为什么不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
在获奖不久,卡特就自杀了。
最近太多评论满天飞,当我们开始忍不住想要评论的时候,都记得思考一下,我们是表达欲来自于作者的自我,还是来自于知识分子的志趣?
-照相机先生 20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