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下午去城西区文化艺术中心看画展。
走进展厅,右边的图书阅览区很多人,左边却显得异常安静,一圈儿下来,看画展的人,加上我,也只有三个。不禁想到晓林哥在周五发的一条朋友圈儿“寒冷的大街人头攒动,偌大的艺术展厅不见几人”。
在热闹的商业步行街,有这么一处能让人安静下来欣赏和体味艺术的场所无人问津,的确心底一丝凉意拂过。
昨天去影院看了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整场下来,也只有七八个人,自从电影16号上映,所有影院每天只安排一场。和其它电影相比,场次没法比,观影人数更没法比。
伴着午后暖阳走在回家的路上,脑海中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家都在说要提高自身修养,除了读书,还有什么可以给心一些补给和营养呢?
如今我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徒步、旅行、参加各种社团和公益组织等方式足够安排好周末和节假日,可是我想如果有时间偶尔安排看一场书画展、看一场歌舞剧也不失为一种生活品位。
毕竟,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我们不妨慢下来,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聆听。每一幅画作的背后都是生活真实写照,只不过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画家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融入进作品中,赋予作品生命,所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有温度的作品。比如大家都非常喜爱的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比如《清明上河图》。
音乐也是一样,无论古典乐还是流行乐,它的背后都有创作背景,或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或者一个故事,或者所见所感,无论作词作曲还是表演者,都是将作品再创作的过程,每一次再创作都赋予它新的意义和内涵。
比如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整个乐曲欢乐明快,它的背后有好几个故事版本,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我个人比较喜欢的版本,说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在二十几岁的时候,陷入贫困和孤独的他一个人徘徊在维也纳的大街上,遇见了一个正因为邻居生病而伤心难过的小女孩儿爱丽丝所做的。当他了解了原因之后,被小女孩儿心地善良所打动,就在那个寒冷的圣诞之夜,随着小爱丽丝来到了邻居老画家的身旁,轻轻地打开了老画家的那架旧钢琴的琴盖,伴随着灵感和激情的迸发,圆了老画家在圣诞夜的梦。随之才有了这首我们耳熟能详的《致爱丽丝》。
由此可见,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它独特的背景和诉求,而这种诉求就是艺术的生命力。
如果可以,我们应该学会放慢脚步,让自己走进一幅画,融入一曲音乐,用眼睛和耳朵去看去听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故事沁入心田,无论云淡风轻,无论热烈动荡,无论刻骨铭心,都用心去感受思想的流动和生命的意义。
我想,这就是艺术可以带给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