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曾侯乙墓出土乐器
——先秦乐器、乐律学成就的集中展示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乐器发展史举足轻重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的乐器种类多样、制作精美,音乐性能也十分完备。这一时期最能集中反映当时的乐器成就、最具代表性的出土乐器就是曾侯乙墓出土乐器。曾侯乙(即曾国的国君乙)墓的出土乐器种类共有9种:编钟、编磬、鼓、琴、瑟、均钟、笙、排箫、篪,共计125件。(其中编钟65件:甬钟45件、钮钟19件、楚王所赠镈1件。)其中琴、瑟、均钟、篪、排箫、鼓都是目前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实物乐器,其中一些乐器的制作可以说拥有很高的音乐科技水准。曾侯乙墓中成套出土的编钟具有很多历史文化价值,被国际学者们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曾侯乙墓编钟各方面的成就大致可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1.“一音二中三度音程”的钟乐设计:一个钟体能发出两个精确的、成三度音程的音;2.七声音阶的表现形式:曾侯乙墓编钟的出现强有力的证实了先秦音乐已经形成了五声、七声音阶观念,弥补了先秦文献对七声音阶失载的不足;3.钟律上的十二律体系及其律制:“十二律作为一种律制,按照一定的生律法,在一个八度内产生十二个律位。十二律位的产生,标志着古代律学思维的基本成熟,并奠定了传统乐律学理论的基础。”(摘自本书第三章P35)其全部十二个律名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4.钟律铭文——青铜铸造的先秦乐律学理论:在曾侯乙墓编钟上铸有两千八百多字的钟律铭文,全部是关于乐律学的内容,可以说铭文本身就是一部记载先秦时期乐律学的著作。在曾侯乙墓编钟的铭文上各种大、小、增、减音程概念与八度为一音组的概念一应俱全,并且采用的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的表述方式;5.旋宫转调的应用与精确良好的乐器演奏性能:如果将曾侯乙墓编钟的测音结果与钟铭标准音相互对照,会发现该编钟的发音相当准确,这同时也表明当时的乐师已经具有相当精准的绝对音高概念了。这套编钟的音域也十分的宽广,大致分为倍低、低、中、高四个音区、总音域达五个八度又大二度之。中心区域的三个八度范围中,十二个半音俱全,可以旋宫转调。中、下层甬钟以姑洗为宫,基本骨干音既有五声音阶又有其声音既有七声音阶。
第五节 先秦乐律学理论成果
——三分损益法
“春秋战国时期,乐律学上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理论与实践上均获得证明的三分损益法的产生及运用。”(摘自本书第三章P37)通过三分损益法算出的律制叫“三分损益律”。三分损益法的计算方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将一个振动体长度作为生律计算的始发律,以先益后损或先损后益的方式,依次乘以4/3或2/3的因数,逐一得到各律的振动弦分的长度。《管子·地员》中记载的生律方式是先益后损,生成的是五声徵调;天水放马滩秦简乙种《日书》则认为生律是先损后益,生成五声宫调。而《吕氏春秋·音律》篇则是暗示先秦时期先益后损、先损后益的两种计算方式可能是并存的。
第六节 生活中的音乐
书中简单介绍了《流水》与“知音”、《易水歌》、祭神乐歌《九歌》的由来、故事。笔者在此不作重复叙述。
先秦时期的音乐至此就告一段落了,但论及先秦时期,就不得不提及对先秦礼乐美学思想作了系统性总结概括的理论著作——《乐记》。全书旧传23篇,现存11篇。关于《乐记》的作者以及可考年代一直流有两种说法:1.该书为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著;2.此书有汉代儒生采用先秦诸子百家关于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不论其来源为何,《乐记》作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几千年来的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乐记》首段开宗明义,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由人心生也精辟论述,它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其后为迎合封建统治者自身利益的要求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联:“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对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认为音应与治理朝纲、统一社会风气、礼制、伦理教育相互配合,音乐应为统治者更好的治理国家而服务:“是故先王之治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乐记》通篇一直在强调这音乐与人民密不可分的联系,认为音乐能给人们以喜悦,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但《乐记》过分强调"德"和"位"的音乐标准,这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将中国的古代音乐引向庸俗化和势利化。中国古代社会的音乐,到了后来,愈来愈衰退,也许和《乐记》所宣扬的"乐"配合"礼"的思想有些关系。《乐记》之后,魏晋时期的嵇康提出"声无哀乐"论,认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他突出了音乐本身的艺术特点,力图使音乐"越名教而任自然",并肯定"郑声是音声之至妙",这是向《乐记》等儒家传统音乐思想发起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