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的较量首先是财力的较量。但比财力较量更为关键的,是人才的较量,而人才较量的背后,便是读书学习的较量。三国的君臣都在频发的战争中挤出时间来读书学习。爱读书、善读书的,如曹操、孙权都成就了自己的伟业,完全不读书、不学习的,如吕布、董卓,最终被拍在历史的沙滩上。说起三国学霸,不得不提的人物有两位,他们是战神关羽的葬送者吕蒙、蜀汉政权的终结者邓艾。
吕蒙:忙,一个流传千古的理由
忙,作为一个借口,不是现在才有。早在东汉末年,还是愣头青的吕蒙就以军务繁忙来回应孙权的劝学。在天下最忙的人面前说忙,顿时引来孙权的一通教诲,这段话将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结合,批评、肯定、鼓励、激励多种教育手段并用,至今都堪称经典。孙权道,“卿言多务,孰若孤”,此话分量之重令小吕低下了头。随后,孙权现身说教,讲述自己的读书史,且“自以为大有所益”。接着,及时表达了对吕蒙和蒋钦的赞赏和肯定,“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做通思想工作之后,孙权为吕蒙开出了书单,包括《孙子兵法》《六韬》两部兵书,《左传》《国语》及三史,五部史书。最后,孙权还搬出老对手曹操来激励吕蒙,“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将自身的危机感化作压力传递给部下。
孙权的一番劝学效果明显,小吕自此按照书单书目发奋苦学,学兵书领悟排兵布阵之道,读史书掌握统兵协调之能。一日,鲁肃路过吕蒙所在的郡县寻阳,言谈间,惊讶地发现曾经那个“但有武略耳”的武夫,早已蜕变成“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的文武全才。
忙,是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托词,也是可信度最低的借口。以忙为借口不读书不学习的人,一定是把读书学习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把“理论武装”这一法宝扔在了脑后。不管是忙,还是什么其他借口,都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只有读书学习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才能成就更好的未来。所有的太铁人一起努力,就能实现“五大发展”“六新太铁”的强局梦,所有中国人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能成真。
邓艾:从“稻田守望者”到“蜀汉终结者”
邓艾出身低微,从一名小小放牛娃最终逆袭成一代沙场名将,改变命运的方法就是读书学习。
不同于吕蒙,邓艾的学习完全出于自觉,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虽然是屯田区的农民,可邓艾没有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他胸怀大志,决心通过奋斗来实现进身之路。一有闲,邓艾或捧起书本,在书海中畅游;或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遭人讥笑也不介意。凭借真才实学,邓艾被推荐为典农都尉学士,又因口吃,便被指派充当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最底层的生活往往蕴藏着最宝贵的财富,邓艾深谙此理,田间地头、深沟险壑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并写出了多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后来著名的《济河论》打下了基础。一次偶然的机会,邓艾被派作“计吏”到朝廷汇报工作,出色的表现让他脱颖而出,并被当时位列三公之首的司马懿看中,从此,他的人生像开了挂,职位一路飙升,最后偷渡阴平,奇袭成都,一举灭蜀,为魏国立下不世之功。
读书是一项廉价又高贵的活动。它门槛低,但运用得当,它真能许你一个美好的未来,一如邓艾。书籍像一位海纳百川的智者,不论你是功利性读书,还是为陶冶情操,都能从中受益,素质得到提升,精神得到滋养,从开卷的那一刻起,益处便一丝一缕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