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钟馗伏魔,雪妖魔灵》讲述了钟馗生前事业和爱情不得志,死后钟馗被张仙人还魂,并借钟馗的欲望想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被识破的故事。
钟馗生前心想要报效国家,于是发愤读书,准备考取功名干一番事业,期间又遇到了心爱的女人雪儿。
然而当某一天心爱的人离你而去时,此时的钟馗只是借酒消愁;当知道自己的功名被别人顶替后,钟馗无法面对这种结果,愤怒地撞榜而死。
忽然发现,这不就是描述我们的么?我们想要得到我们想要的爱情,想要得到我们想要的事业,然而这一切并未朝预期而来时,于是失望、埋怨、怨天尤人,恨天不公。
在这一刻,你失去理性,无法面对这种结果,无法静心想想为什么?
2.
为什么无法静下心来,理性思考呢?根据《思考,快与慢》中提到,人是非理性的,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首先是用直觉思考的,即:
对象(事物、概念、图片)刺激——直觉反应——输出结果
这种依靠直觉反应建立起来的解释系统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书中称为系统1,很多偏见、谬误都是由系统1所带来的,如有人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他总是会将其当做质疑;有人遇到高手就感觉到自己矮一截;有人一旦想要的很多,就会焦虑不安;有人有压力的时候,就想撂挑子;有人总是去看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总是去挑刺……
那如何克纠正呢?这就要靠系统2去觉察,去优化自己的解释系统,比如看一位老师是如何优化的:
以“同时入职的教师a与b”为例,刺激——学生上课说话:
解释:上课时,说话,故意和我对着干,看我怎么收拾你!
决策:罚站;批评。
假设:课堂上,就应该好好听课。
反思:
a:惩罚是有效果的,下次,还得这样。
b:我这样做对吗?学生不听课,是不是我讲的不好呢?
a与b采取了不同的成长策略:
解释:
a:学生就是不听话,就需要严厉的管教。
b:为了和学生更好地沟通,教师应该了解他们的想法。
决策:
a:继续使用老办法进行学生管理。
b: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各种课程。
一段时间后,再次遇到了相同的事件:
解释:
a:同上
b:我想,这位说话的学生一定遇到了一些难题或者困难,需要得到帮助。
决策:
a:同上
b:看着他,当他停止说话时,接着上课;下课后,和他聊聊。
假设:
a:同上
b: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
反思:
a:同上
b:优点、不足,形成新的经验。
每个人的解释系统是相同的,但是结果不一样,这是因为理性的人在不断优化他的解释系统:
对象(事物、概念、图片)——试图调动直觉(从“我”+“对方”的角度)——输出结果(行动)
也就是说持续不断地优化解释系统的价值是:你会得到你想要的。
3.
回到电影中,你会发现,钟馗生前由于无法解释事业中的挫折,最后以死相抗,而后来当他知道自己死因和被人利用了,却用理性战胜了一切,用电影中的话就是:
智慧明净,心神安宁,所有魔身和法相都不是你的本性。
我想,这才是电影所要表达的吧!毕竟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越早醒悟越能活出自我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