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陶诗文|重读《归去来兮辞》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全文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随世俗的精神情操。文章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作者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相为表里,成“双美”之势。

【原文】(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píng)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yú)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rěn),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辞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yáng),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shāng)以自酌,眄(miǎn)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qì),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xiù),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yì)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zhào)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gāo)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词语汇】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即归去之意,“来”是语助词,无义。“兮”,古代辞赋中常用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辞”,文体名,是一种兼有散文和诗歌性质的有韵文体,和“赋”并没有实质区别。

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

幼稚:指孩童。盈:满。缾(píng):同”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

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维持;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本事。 所赖以维持生活的,没有表现出经营生计的本事。

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脱然:轻快的样子。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靡途:没有门路。

会有四方之事: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会,适逢。四方之事:指刘裕平定桓玄之乱。四方,意为到各处去。诸侯:指州郡长官。家叔:指陶夔(kuí),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见:被。

风波:指军阀混战。静:平。惮:害怕。役:服役。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眷然:依恋的样子。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

何:什么。则:道理。质性:本性。矫厉:造作勉强。

切:迫切。违己:违反自己本心。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尝:曾经。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怅然:失意。

犹:仍然。望:期待。一稔: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敛裳:收拾行装。宵:星夜。逝:离去。宵逝:乘夜离开。

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情:吊丧的心情。在:像。骏奔:飞奔,急着前去奔丧。

仲秋:农历八月。

事:辞官。顺:顺遂。心:心愿。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胡,同“何”。化用《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

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庄子·齐物论》:“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心为形役”化用此典。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惆怅,失意的样子。

悟已往之不谏:觉悟到过去做错了的事(指出仕)已经不能改正。谏,谏止,劝止。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可以挽救。追,挽救,补救。化用《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实:确实。迷途:做官。其:大概。是:正确。非:错误。化用《楚辞·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舟遥遥以轻飏: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摇摆不定的样子。以,而。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的样子。

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以:把。后文中:“农人告余以春及”也是这样的。前:前面的。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恨:遗憾。熹微,微明,天未大亮隐隐有日光。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瞻,远望。衡宇,简陋的房子。载,语助词,无义。

稚子:幼儿。《诗经·卫风·氓》:“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载欣载奔”化用此句。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xǔ)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渊明曾谓高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后人以“三径”代指隐士所居。就,近于。

盈樽:满杯。

引:拿来。觞:古代酒器。眄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闲观。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

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

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首:仰头。矫,举。遐,远。

云无心以出岫: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无意地。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

景翳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扶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化用《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

情话:知心话。

春及:春天到了。将有事于西畴: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

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有时。或棹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

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

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

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样子。之,往。

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

怀良辰以孤往: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独,独自外出。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籽,培苗。

登东皋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舒,放。

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死亡。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复:还有。疑:疑虑。

【创作背景】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仲秋,陶渊明出仕为彭泽县令,只八十多天便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这次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本文是诗人辞去彭泽令后归田不久所作。据序中说作在“乙巳岁十一月”,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四〇五年)冬,时诗人四十一岁。但辞中又说“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可知最后完成当在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四〇六年)春。

序是说明写作本辞的缘起。诗人在序中很直率地说出了自己窘困的家境,为了养家活口,就做了彭泽令,但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久就“眷然有归欤之情”。这时,他妹妹正卒于武昌,因急于奔丧,就自动离职了,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归家后就作了这篇《归去来兮辞》。辞是叙述诗人离开官场时的喜悦之情和归田后的生活乐趣,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篇末,诗人表示要随顺自然,在田园中了结自己的余生。这是一篇和黑暗官场作最后决裂的文字。辞中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又巧妙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语言清新朴实,感情真挚自然,文笔流丽畅达。宋代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可见前人对这篇作品的评价是很高的。

【意译】(1)我家很贫苦,耕种的收获不足以养活自己。幼小的孩子充满家室,米缸里没有备用的粮食,活下去需要资产,我没有其他的本领。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做一个收入稳定的官吏,我没有办法也有这个想法,但求官无路。恰好有大人物平定了四方,地方长官以爱惜人才作为美德,本家叔叔因为我家境贫苦,于是推荐我到偏僻的小县去上任。其时风波未为平静,我心里惧怕到远地出任,彭泽县离家有一百里,公田里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所以我就请求去了那里。没过多长时间,我想念家乡产生了想回家的念头。为什么呢?本性让我这样,不是假装矫情所导致的结果。饥寒虽然很急迫,但是违背自己的本性使我身心受到很大伤害。曾经被迫跟着做官场的应酬往来,都是为了果腹被迫自己逼着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自己一直以来的志愿。任上不到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心情就像骏马驰骋一样,恨不能一下子飞到武昌,我自请免职。从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我在职80多天。因为辞官顺遂了我的心愿,我写了一首《归去来兮》。乙巳年十一月。

回来吧!田地家园即将荒芜,为什么不回去呢?自己把心作为身体役使之后,为什么失落而独自悲伤!醒悟到过去没有办法补救,懂得未来不可追逐。实在是迷失道路大约不远,感觉现在的顺心而过去的别扭。船飘飘荡荡而轻轻摇曳,风习习而衣袂飞扬。问征人前面的道路,遗憾早上只是隐隐有光亮。

才看到家里房子的轮廓,我就又是高兴又是奔跑。僮仆开心地迎接我,孩子们等候在门口。很多小路几乎荒芜了,我种下的松树菊花还活着。我带着孩子们走进家门,酒已经倒满了酒杯。拿起酒杯酒壶而自斟自酌,瞥见庭院里的树我露出笑容。靠着南窗放眼远望寄寓我的骄傲,审视着这仅仅能容纳膝盖的地方而简单得让我安身。园中每天漫步而成为乐趣,门虽然装着却经常无人打扰而关闭着。竹杖扶助着日渐年老的我或走动或休息,时而抬头眺望着远方。白云无心从山峰间飘浮而出,小鸟倦飞而知道要飞回巢里。日光渐渐苍茫而夜色即将进入,我抚摸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家去吧!请让我停止交往而同外界断绝来往。世人和我志趣相悖,又要驾车出去说什么追求?开心亲戚朋友真情的话语,快乐弹琴读书来消减忧愁。农夫把春天就要到了的消息告诉我,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上耕种。有时驾着带窗帷的车子,有时划着一叶孤舟。走进幽深的地方而探寻沟壑之后,又要踏上崎岖不平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生机勃勃而向着太阳伸展新枝,泉水涓涓流淌而始终流着。赞美万物得到适宜的时刻,感喟我的一生行将就木。

停止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抛下杂念任意生死?为什么心神不想要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追求的,升入仙界也绝没有希望。怀揣着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有时学习植杖翁去耕耘。登上东边的山坡我放声长啸,站在溪流旁赋写诗歌。姑且让我乘风变化而走到生命的终点,乐天安命不再有什么怀疑动摇!

(2)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处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心情激动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这一茬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悟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轻快前行,风轻飘飞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过去。家僮欢快地迎接我,幼儿们守候在门庭等待。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析评·摘自百科】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

正文以“归去来兮”开篇,意即“回家去啊!”开门见山地喝出久蓄胸中之志,好像长吁一口闷气,感到浑身轻松自在。“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反问语气表示归田之志已决。以下回顾当时为了谋生而出仕,使精神受形体的奴役,感到痛苦悲哀,现在已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作者引用《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的歌辞:“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微加点化,形神俱似。“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则是觉醒和决绝的宣言。他看穿了官场的恶浊,不愿同流合污;认识到仕途即迷途,幸而践之未远,回头不迟;一种悔悟和庆幸之情溢于言外。这一段是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寓理于情,读来诚挚恳切,在平静的语气中显示出思绪的变迁和深沉的感慨。以下想象归家途中和抵家以后的情状,写船行顺风,轻快如飞,而心情的愉快亦尽在其中。昼夜兼程,望归甚切。问路于行人,见暗自计程,迫不及待;惟其如此,方恨路程之长,而嫌时间过得太慢。“恨晨光之熹微”,正是把心理上的归程之长化为时间之慢的感觉,以表现其急切盼归的心情。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初见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像小孩子那样天真。家人欢迎主人辞官归来,主仆同心,长幼一致,颇使作者感到快慰。惋叹之余,大有恨不早归之感。所喜手植的松菊依然无恙,樽中的酒也装得满满的。松菊犹存,以喻坚芳之节仍在;有酒盈樽,则示平生之愿已足。由此而带出:“引壶觞”以下四句写尽饮酒自乐和傲然自得的情景。《韩诗外传》卷九载北郭先生辞楚王之聘,妻子很支持他,说:“今如结驷列骑,所安不过容膝。”“审容膝之易安”,这里借用来表示自己宁安容膝之贫居,而不愿出去做官了。这与“三径就荒”一样,都是引用同类的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自然合拍,而且显得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接着由居室之中移到庭园之间,八句写涉足庭园,情与景遇,悠然有会于心的境界。你看他:拄着拐杖,随意走走停停;时而抬起头来,望望远处的景色;举凡白云出山,飞鸟投林,都足以发人遐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景翳翳以将入”,写夕阳在山,苍茫暮色将至;“抚孤松而盘桓”,则托物言志,以示孤高坚贞之节有如此松。这一大段,由居室而庭园,作者以饱蘸诗情之笔,逐层写出种种怡颜悦性的情事和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展现了一个与恶浊的官场截然相反的美好境界。

下一段再以“归去来兮”冒头,表示要谢绝交游,与世相忘;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的伴侣,尘俗不染于心,也足以乐而忘忧了。躬耕田园的生活,在作者笔下显然已被诗化,“将有事于西畴”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是浪漫的抒情。农事之暇,乘兴出游,登山泛溪,寻幽探胜。“崎岖经丘”承“或命巾车”,指陆行;“窈窕寻壑”承“或棹孤舟”,指水路。音节和谐优美,读来有悠游从容之概。触景生感,从春来万物的欣欣向荣中,感到大自然的迁流不息和人生的短暂,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思想。虽然略有感喟,但基调仍是恬静而开朗的。这一段承上启下,把笔触从居室和庭园延伸到郊原和溪山之间,进一步展拓出一个春郊事农和溪山寻幽的隐居天地;并且触物兴感,为尾段的抒情性议论作了过渡。

尾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可以看作是一篇隐居心理的自白。寄身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对汲汲于富贵利禄、心为形役的人们所发出的诘问;作者自己的态度是既不愿奔走求荣,也不想服药求仙;他所向往的是良辰胜景,独自出游;除草培土,躬亲农桑;登山长啸,临水赋诗;一生志愿,于此已足。植杖耘耔,暗用《论语·微子》荷蓧丈人“植其杖而耘”的故事;登皋舒啸,则似用苏门山隐士孙登长啸如鸾凤之声的故事。作者分别用以寄寓自己的志趣。

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收束全文,表示随顺死生变化,一切听其自然,乐天知命而尽其余年。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虽然不免消极,但确乎发自内心,而且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带有过来人正反两面的深刻体验;因而不同于那种高谈玄理,自命清高的假隐士。

【析评二】《归去来兮辞》因编入中学教材而知名,这里多了一篇序言,序言中,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其时天下初定(刘裕平定桓玄之乱,迎回晋安帝),时任太常卿的族叔陶夔(kuí)可怜陶渊明家境贫寒,向朝廷推荐了他,陶渊明就任彭泽令。他的妹妹过世了,重视亲情的陶渊明要去奔丧,适逢督邮以长官的身份前来视察,身为下属的陶渊明必须沐浴更衣恭恭敬敬地迎接。陶渊明留下“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后负气离去。其实陶渊明辞官是必然的。他的上司督邮不学无术,和他以前的上司没法比,陶渊明心里不免有落差;妹妹刚刚过世心情不好;最为本质的,他不会当官,虽然序中写到“余家贫”,但陶渊明那时有宅有地,雇得起僮仆,生活并不窘迫。

正文一开始以抒发情怀为主。用浓重的情感色彩陈述结果,再说明原因,比如开头就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继而说自己“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此后,行文便慢慢地舒缓下来,此刻的陶渊明,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官一身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自在的不是小舟和清风,是作者。

接下来的四言部分(“乃瞻衡宇”到“有酒盈樽”),描写了他在世俗意义上回归时家人欢迎和田园荒芜的场景,之后逐渐过渡到对个人的描写。“引壶觞”“眄庭柯”“倚南窗”“审容膝”,文风逐渐舒展开来,表达了作者轻松的心情。

后文表达了陶渊明归隐的志向,他想要的只是亲人们的陪伴,琴棋书画的消遣。而从“农人告余以春及”开始,循着曲径通幽的山路,作者观察到自然的美好景色。

最后正式“言志”,将全文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寓形宇内复几时”,表示作者已经有了避世的想法,“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明作者不想拥有世俗的富贵,也没有来世升仙的期许,骨子里他是一个恬淡自在的儒生。结尾处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表达了他顺任自然的态度。

后世对这篇辞赋评价颇高,唐朝李白写的《九日登山》首句就是“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宋朝欧阳修也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南宋朱熹也评价《归去来兮辞》“其辞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

【析评三】逆江而行的一叶扁舟上,站立着从彭泽弃官归家的诗人。猎猎的江风,吹得他衣袂飘拂。此刻,他的心境正如那轻轻摇漾的小舟,既惆怅,又快意:想起以往的几度出仕,“皆口腹自役”,有违平生向往自由的情性,便不免爽然若失;仰对江天,想到终于从“迷途”返回,从此冲破官场的羁绊,就又欣然开怀。

遥远的山村,似正有一个热切的声音在呼唤:“归来!归来!”而浪花飞溅的舟上,他那颗激动的心,也分明作出了殷殷的回应:“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就是本文开篇所化生的情景:亲切而饱含人生哲理的自语,伴着“遥遥以轻飏”的浪舟,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个何其清缈的诗一般画境!

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之上。“百里”之遥本应驾轻就熟,却偏还要一次次“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诗人,竟又像年轻人一样奔跑起来。文中正是以这一连串画面的变换,把诗人的归家之情表现得分外浓烈。你从那“风飘飘”、“舟遥遥”的快风轻帆,从“恨晨光之熹微”、“问征夫以前路”的可笑情态,以及“载欣载奔”的异常举止上感受到的,不正是一颗迫不及待、欢欣“骏奔”之心的跳荡?

故乡的亲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虽说离家才八十余日,童仆稚儿一听说诗人到来,早已惊喜地迎候门前;诗人襟怀高洁,平生爱与“松菊”为友,而今它们在萧萧风日中,竟还生机蓬勃,仿佛也在为友人归来微笑低语。这欢欣随着诗人的“携幼入室”展开,终于在“有酒盈樽”的合家欢宴中推向高潮。三盏两杯过后,微醺的诗人不免有些忘形——“引壶觞以自酌”,免去了仆人侍候的俗节,任他自饮自酌岂不痛快?“眄庭柯以怡颜”,在醉眼乜斜中一瞥庭中高树,那景象是不是也多了一重可爱的朦胧?而后,倚窗而立,渐渐神畅气傲;还视狭小的居室,虽然环堵萧然,较之于大衙高府,愈觉得“晏如”可亲。何况还有后园,可供日日漫步遐观呢!这一节抒写初到家中的欢乐心境,全从家人迎候、把盏饮宴的情景中传达。那阶前的菊色、松影,席间飘溢的酒香,家人的欢语浅酌,和诗人“眄”柯、“倚”窗的忘形之态,在文中交织成了一种多么亲切的氛围,一片多么和悦的情韵!

而后出现在读者眼前的,已是诗人在园中沉思、“流憩”的身影。园虽有“门”,却因少有人造访而“常关”,自当更觉清幽;人虽未老,却也可扶杖而步,姑且体味一下老翁的悠闲。时或举首远眺,可以看到朵朵白云,正从淡青的远峰间悠悠飘出;联翩的鸟雀,在外飞倦了,也都纷纷归栖于苍茫的山林。已是夕阳落山时分,诗人却还在园中的“孤松”前抚思、流连——他是从那“出岫”的白云之态中,领略了与汲汲奔走仕途绝然不同的自由生活之哲理;还是在倦飞的鸟雀之栖中,体悟到了值得依恋的人生归宿之真谛?这体味因了“无心”、“知还”二语的点示,便使眼前之景染上了某种哲理意味,把读者引向了远为深邃和高妙的境界。

想必诗人自己也为这种境界陶醉了,因此在下笔之间,情不自禁再次发出了“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的呼告。息交绝游、断绝与官场中人的来往,这生活在许多人看来,未免显得孤寂黯淡,诗人却感到,其中自有极大的兴味。接着所展开的,正是诗人对未来生活无限憧憬的虚境:早晚间有亲人问暖嘘寒的“情话”,寂寞中亦可借诵书弹琴“消忧”;春天来了,近邻的农人将会关切地相告:“该是去西坡地耕种的时节了。”人们常说陶渊明的诗文看似平淡,其实蕴含着浓浓的情趣。这几句如数家常的娓娓之语,正飘散着诗人村居生活的多少淳美气息和盎然情味!

村居之乐当然远不止于此。农作之余,诗人还可以自由游赏。“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在幽深的山溪、“崎岖”的丘壑中独来独往。那山必是朗润润的,树木也都蓬勃婀娜,一片新绿,小溪在山石间淙淙而流。漫步在这万物生长、自由适性的世界中,诗人的身心简直就与大自然融成一片了,怎能不发出“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叹?初读这后一句,似乎表现了一种乐尽哀来之悲。其实,这是诗人在领略到大自然的真美之后,所发出的由衷赞美和不能及早皈依自然的惋惜之叹。

正因为如此,诗人在结尾一节才一再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问语中包含着对以往迷误的几多感慨,又透露着回归家园的几多欣慰。当年遑遑奔走仕途的怅惘,而今已为跳出尘网的意外喜悦所取代,更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展望所否定。此刻,诗人的心镜是那样朗畅、明净,再无一丝尘翳:他仿佛看到自己正在“良辰”的月光下信步独往,或者披着一身晨曦在田间“植杖耘耔”;村东的高地上可听到他敞怀舒心的啸音,清莹的山溪中将映出他“临流赋诗”的身影。《归去来兮辞》之结尾,正以如此富于情致的景象,将对未来生活的展望,推向更淡远、更令人憧憬的境界,而留下了让人含咏不尽、萦耳不息的意趣和声韵。

【析评四】《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不仅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从而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隐于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这篇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直抒胸臆,不假涂饰,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纯真可亲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文笔雅淡自然,是极为纯净而渊然有深味的散文佳作;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音节谐美,有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读过陶渊明田园诗的人们,大约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其清淡平远的描述中,所包含着的一股浓浓的意趣。《归去来兮辞》不是田园诗,而是一篇记述诗人解职归田的抒怀之赋,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由于它将议论、叙事与抒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善于在如画的情景展现中,着重表现诗人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和意兴,因此具有了诗一样的境界和淳挚动人的情致。在这里,诗人的情性与家乡自然的美好景物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心灵的淳朴和自由,外化在清纯、幽远而富于生机的岫云、归鸟、丘壑、林泉中,伴随着亲戚的情话、悠扬的琴声和邻人亲切的告语汩汩而流,自能造出苏东坡所称叹的那种“妙”境和“奇趣”。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以为,“陶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归去来兮辞》又何尝不是如此!

王若虚曾指摘《归去来兮辞》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追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锺书在《管锥编》中已有辩正,并援引周振甫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可喻矣。”钱钟书认为此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经”,其谋篇机杼与《诗经·豳风·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陶渊明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名家点评】

宋代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代苏轼:俗传书生入官库,见钱不识。或怪而问之,生曰:“固知其为钱,但怪其不在纸裹中耳。”予偶读渊明《归去来辞》云,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乃知俗传信而有征。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

宋代李格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宋代陈知柔:盖其词高甚,晋宋以下,欲追蹑之不能。

宋代朱熹:其辞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

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一《陶潜去彭泽》:《晋书》及《南史》《陶潜传》皆云:潜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即日解印绶去,赋《归去来》,以遂其志。案陶《集》载此《辞》自有序曰:“彭泽去家百里,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观其语意,乃以妹丧而去,不缘督邮。所谓矫厉违己之说,疑心有所属,不欲尽言之耳,词中正喜还家之乐,略不及武昌,自可见也。

清代刘熙载:屈子辞,雷填、风飒之首;陶公辞,木荣、泉流之趣。虽有一激一平之别,其为独往独来则一也。

陈知柔《休斋诗话》:陶渊明罢彭泽令,赋《归去来》,而自命曰《辞》。迨今人歌之,顿挫抑扬,自协声律。盖其词高甚,晋、宋而下,欲追蹑之不能。……《归去来》则自出机杼,所谓无首无尾,无终无始,前非歌而后非辞,欲断而复续,将作而遽止,谓洞庭钧天而不淡,谓霓裳羽衣而不绮,此其所以超然乎先秦之世,而与之同轨者也。

伍涵芬《读书乐趣》卷三:陶元亮《归去来兮辞》,一种旷情逸致,令人反复吟咏,翩然欲仙,然尤妙于“息交绝游”一句。下即接云:“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若无此两句,不将疑是孤僻一流,同于槁木乎?

孙人龙纂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二:通篇凡五易韵,耿介中仍和而不迫,得风人之遗旨。先叙决计欲归意,次叙归来情景。云鸟如此,胡不归乎,前后呼应,自见章法,是早春光景,亦见归来之可乐。末叙归来不复出意,结出大旨意、真本领。

毛庆蕃评选《古文学余》卷二十六:素怀洒落,逸气流行,字字寰中,字字尘外。又云: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