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提凡高,人们第一印象就是认为他是个疯子,精神不正常,干嘛要割自己的耳朵?画出来的《向日葵》是那么的幼稚,令人费解。难怪号称“凡高奶奶”的常秀峰老人很自信地说我画的向日葵比他好。
文森特-凡-高,荷兰著名绘画大师,后印象主义画派领军人物,其画风对20世纪国际画坛产生巨大影响。就这样的一位大师生前并没有享受到如此高的精神褒奖,更没有得到灿烂光环给他带来丰厚的物质奖励。他的一生充满了悲情色彩,早年从事“有偿家教”职业(教习法文)到第二份职业——传教士再到画店的雇员,由于没有准确的定位人生,这些工作均以失败而告终!痛定思痛,凡高决定走上艺术之路——学习绘画,这时他的人生已经走过27个年头了。一切的一切都将从零开始,然而他并不在意这些,他认为绘画才是他的挚爱,一生的归宿。凡高毅然背起行囊前往“艺术之都”巴黎学习绘画。他的背后有个默默支持的坚强后盾——他亲爱的弟弟,提奥(一位画商)。
初到巴黎,凡高就被这里浓厚的艺术氛围吸引了,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支起画架对景写生的画家。由于没有绘画基础,凡高的艺术之路注定充满了荆棘与坎坷。然而他并不在意这些,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收获喜悦和成功的!他每天都在住所里疯狂作画,很少有娱乐项目,他只为心中的一份信念。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由于自己是半路出家,缺少专业训练,凡高稚拙的画作游离于当时主流画风之外,大伙儿不可能掏出口袋里的银两去买这类画风的作品挂在家中“辟邪”。由于长期接不到订单,卖不出一幅画,让原本手头上就不宽裕的凡高更加捉襟见肘。这可是一件要命的事,一位画家要解决温饱、立足社会就必须有作品能够销售出去。
凡高面临着不可回避的问题——没钱!他开始给默默支持他的弟弟提奥写信,叙叙家常、聊聊创作体会,最后顺带提下来点经济援助吧。提奥二话没说,以实际行动支持哥哥的新事业。他把提奥接济的钱都用于购入绘画材料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当他没钱的时候只能以一块黑面包和一杯咖啡充饥,惨的时候几天都没有东西吃。他还经常深入乡村,创作出一批反应农民生活题材的作品。他认为把农民画成粗野的样子比画成一副妩媚的神态更具有视觉效果。“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凡高的作品正是生活的升华!
兄弟二人通信很频繁,信的内容多是凡高绘画创作的心路历程,后来美国传记作家斯通根据二人的信件,写了一部《凡高传》流传于世。
凡高一生非常执着的追求绘画,是用整个生命在进行绘画。他一生只卖掉一幅画,这幅画名叫《红色的葡萄园》,还是他弟弟找关系托人买的,但他并未因为卖不掉画而放弃创作,他依然如故的追求自己的事业,为此还与家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当画商们要求按照他们的意思创作时,他没办法做到,他绝不会因为别人的意思而改变自己的初衷,结果他与之前关系很好的画商戴尔斯蒂格的关系降至冰点。他平时生活的费用主要是靠他弟弟提奥接济,他们兄弟关系很好,提奥也对他的绘画提除了一些中肯的意见。一次当他弟弟说“我对你的前途希望不大”时,他无法抑制忧伤的感情,只是说“我会尽力争取进步,你会见到我成功的一天,你的投资是会有回报的”。他几乎与所有人关系都搞僵了,这与他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不迎合画商的口味有一定的关系。但他并不孤独,绘画与他同在!
凡高生平后半段,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大脑超负荷运转,导致精神失常,住进了疯人院,当人们觉得他绘画事业将要戛然而止的时候,他却顶住压力,以惊人的毅力进行绘画创作,一批在美术史上颇有影响力的作品就是在这一非常时期完成的,如《星夜的天空》,这是一幅完全是处于幻想而创作的一幅,表达了内心的恐惧和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所流露出的对宗教的虔诚。还有一幅是《麦田上的群鸦》,乌鸦是不详的预兆,凡高在画此画时已预感到他即将不久于人世,一周之后十分痛苦的凡高独自一人来到一棵树下,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此时凡高37岁。从27岁半路出家从事绘画到37岁生命停止,十年时间创作了无数幅美术史上经典永恒之作,然而他在当时除了提奥托关系买他的一幅画之外,没有得到一点点的肯定!这是历史对凡高的一个亏欠!
以下是摘录于《凡高传》里的内容:
“一个人在恋爱之前与恋爱之后的区别,正好像一盏还没有点着与一盏点着的灯之间的区别一样。现在灯已经摆在那里,而且是一盏好灯,这是它真正的功能。爱情使人们对待许多事情采取更加沉着的态度,所以人们对自己的工作就更加满意了。”
“某种因应该保存下来的优秀时代精神,已经丧失了——在艺术上面尤其如此。生活本身也是这样,我不能明确地了解这是什么,但是不只是黑白画改变它的方向,背离了将康的,崇高的本质。相当普遍的存在着一种质疑,旁观,冷淡的精神,虽然一切看来很活跃。”
“当一件事情的结果变成错误的时候,并不构成我不应该做这件事的理由;相反,如果这件事失败了许多次,那么就构成了我重新努力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