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青春期的岁月中,我十分渴望孤独,那时候我们家面积小,只有两间房,小时候我是跟奶奶住在一起,到了大概我十岁左右,奶奶去世了,外公搬过来和我们一起住,他住在奶奶之前住的那间房,我就和父母住在一间房,他们就在房间的一脚放了一张小床,那是我没有自己孤独的空间,那时,我会用压岁钱,或者零花钱买一些漫画书,叫《老夫子》,是一个香港漫画大师画的,但是我父母不允许我看漫画书,所以每次我都在放学的路上找一个地方坐着,看完一小本才回家,因为我没有一个孤独的空间去看漫画,孤独的空间成了我唯一的梦想
到了我初中的时候,父母在家的扩建了一间屋子,外公住过去了,我就住到了外公那间屋子,终于自己一个孤独的空间,我可以看漫画书,可以听收音机,可以听磁带,我记得在那间小屋是我很开心的时光,我会每天晚上听着广播睡觉,听着单放机睡觉,那时候我买过第一张磁带,一盘盗版的《八度空间》,在物质和网络不那么发达的曾经,我会抄写里面所有的歌词,会背诵每一首歌词,所以每次我听到《八度空间》都会想起曾经在那个小屋里,幼稚的我,做过的一些快乐的往事。
后来,18岁的我离开了孤独的小屋,我一个人孤独地去上学,孤独地去上班,孤独地去旅行,但我从没有认为孤独是一件可怕,或者可耻的事情,成长永远都是孤独的,这里的成长是心灵的成长,人,你必须要孤独地去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以前,我特别热衷于听讲座,各路讲座,好像可以拍几张照片,标榜自己是多么的热爱学习,在讲座里认识几个朋友,热热闹闹的谈论几句,心满意足地回家了,后来我发现,原来我去听讲座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而且这样的认同是建立在我极度孤独感的状态下,我不是反对去听讲座,当然听讲座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只是去表演一个经常听讲座的人,大可不必,这样不如买本书,学习永远都是孤独的,社交永远都是热闹的。
只有从害怕一个人出门一个人奔波,到习惯一个人面对各种波折,才能明白孤独到底是什么。它是你的一部分,它是天使也是魔鬼,它能让你变得更好,也能让你万劫不复。你只有面对它,孤独到最后都是一种极其真实的存在感。
提到“孤独”,我们都避之不及,这个字眼多么可怕,也许是我们受千百年来的儒家文化的影响,,最不愿意谈的就是孤独。因为,在儒家看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都是在阐述一个生命生下来后,与周边生命的相对关系,所以人不能谈孤独感。感到孤独的人,在儒家文化中,是违反伦理的。若是遵循伦理,在父子兄弟夫妻师生的关系里,是不应该有孤独感的。
但是我们来看看,在中国传统文化另一个重要思想——道家,老子在《道德经》写到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众人都不喜欢孤寡,而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剧里经常一些诸侯,或者一个国家的王,称自己为“寡人”,“孤王”,
那么作为一个王,他们怎么会自称孤寡呢?在老子看来,他们都明白世间的一个“道”,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往往是出现贵贱二级分化,所以尊贵必须以谦让处下的卑贱为根本,绝不要高高在上。真正的高贵,是以朴实平常的低贱为基础,因此执政者自称为“孤”、“寡”、“不谷”,是一种自谦,古人云,上善若水,意思是最高尚的善就像是水,可以包容万物,滋养万物,却把自己放到最低,不去争高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这是孤独的,因为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处,可正是因大海比所有的河流都低,故能成为这样广阔无垠的大海。
中国有句成语叫“鳏寡孤独”,每一个字都是说的一种生命的状态,“鳏”是指妻子去世了,丈夫一个人独自生活的状态,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听到外公跟人聊天说:"他是鳏夫”,那是我还小,不明白什么是鳏夫,“寡”这个字,是说,丈夫去世了,妻子独自一人,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寡妇”,“孤”指的是失去父母的孩子,称之为“孤儿”,“独”是说年迈的老人失去了孩子的状态,现在我们时常就会听到新闻说某某“独居老人”,当今的孤独二字已经不仅仅是包含孤儿,独居老人,
现在,鳏寡也越来越少的用于我们生命里,可能丈夫去世了,妻子可以改嫁,妻子去世了,丈夫可以再娶,这在当今社会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中国,那却是很难的,妻子必须要为丈夫守住自己的贞洁,不然就是违背了伦理,把你的命运绑在了一个完全看不到的伦理之上,所以很难”孤独“,却要真正的“孤独”一辈子,所以我们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鳏寡二字用得越来越少,孤独二字却越来越多。
(挪威海洋学家)南森说
孤独是精神优秀者的命运
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必须不时孤独和沉思。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
一个伟大的人往往遭受排挤、压抑,甚至被人斥为哗众取宠而陆于孤独之中。
孤独并不可怕,它是自己与自己相处与对话最好的时光。
不如在孤独时,沉潜下来,去学习,去成长
去试一试这一剂生命的良药,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