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高校这种高学历科研人员最集中的地方,科研产出比例这么低?
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发表文章的数量和发表文章的档次是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评价科研人员的核心指标。据媒体报道,30-44岁的教师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数的59.6%。这些接受过最好教育的中青年硕士、博士、博士后,他们的科研能力正处于黄金时期。在学校“非升即走”的政策压力下,他们将教学之外的全部精力投入到追求“发表文章”的目标上。
当然,用论文发表的指标来考核科研人员也是欧美高校的通行做法。在国内也只是和国外接轨,在此基础上“卷”得更多。
然而,我们今天面对的是一个真正的科技“铁幕”。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科研人员帮助企业解决几个具体的工程技术难题,可能比在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更多的论文更有价值。
曾经有一篇文章介绍了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半导体行业产学研合作的一个例子,其中重点是国家和企业共同投资,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科研人员承担具体项目,企业的生产技术骨干担任评委,共同解决国内关键领域制造环节面临的技术和设备困难。要想撬动国内科研机构中这一批最具研究潜力的中青年R&D人员,国家必须给予相应的政策激励。
比如,提升重大产业产学研合作的研发项目的规格,赋予这些项目类似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地位,让承担和完成这些产学研中的R&D项目,可以帮助中青年教师完成学校考核指标,有助于职称评定和晋升。这将使国内大量科研人力资源从竞赛论文内卷中解放出来,转化为实际应用科研,填补产业链短板。
ChatGPT的成功亮相,不仅给我们展示了无数的可能性,也给中国提了个醒。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等科技创新的发展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加速迭代和进步的时代,这有点类似于《流浪地球2》中屠于恒的女儿屠亚亚通过快速迭代迅速成熟的情节。
国内技术追赶面临着双重问题:一方面,要赶上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缺点和我们受阻的事实使中国更难赶上。比如人工智能计算所需的高性能AI芯片,既不能从国外购买先进产品,也不能制造自主设计的替代产品。
在这个关键时刻,提高投资效率,促进产业升级,不仅需要保证资金投入的效率,还需要解放那些被“牵连”的人力资源,让宝贵的科研力量集中起来解决国家急需的制造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