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小时,一天,一周,你会做些什么?
一部文青们不会轻易放过的影片在北美地区七月和大陆地区九月上市了。
影片的历史背景是二战期间40万英法联军在敌人重重包围下,举步维艰的大撤退。而此事的结果是一定的,这是一次相对成功的大撤退,它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剩余的战力。
导演诺兰采用了一贯性的手法以交错的时间讲述一个故事,而这次他将故事化为三个部分,海陆空,也正是作战的三个板块。他以最细小的个体人物的命运的颠簸,重新给观众了对于历史的回顾。
其实知乎和豆瓣上,对这部影片的分析和评价不在少数,但是我认为评价这部影片的群体过于单一,都是学霸或者文青一类。
而我想要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便是以一个对这段历史一无所知的,只是为了享受周二半价的IMAX而随机选中这部电影的普通观众,来聊聊整体的观影感受。
一:宏大的场景VS冗长的开始
我买好了饮料和爆米花,准备以懒散的方式度过一个夜晚。
开头的一段字幕,结尾是“等待着奇迹”,便让我预感这会是有些沉重的影片。
从开始的奔跑到眼神的交汇里一个个匆忙的决定,枪声,风声,以及不断重复的音符,如果不是过于凌冽而壮美的景色,我真的会失去耐心。
我在北美地区,看的自然是原声。大多其他电影中,除了偶尔的生僻单词,我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对于这部台词少得可怜的影片,我甚至会出现整句都无法理解的情况。所以那些想直接尝试原声版的朋友,除非是英语听力很好的人,否则第一遍真的会比较影响观影的流畅感。
于是这便成了这部影片的一个瑕疵(对于我这样的观众)。
影片在最开始为了很好的让观众理解海陆空三个场景的人物,一定程度上用语言做了铺陈,然而由于部分理解障碍,使得我得花更多的时间来跟上导演的步调。这不免使我产生疲惫感(有一种想要回家学英语的冲动,严重怀疑自己的英文水平)。
持续的空旷而残酷的蓝色场景虽然壮阔,也有不同于其它战争类影片的血腥和毫无美感的杂乱,然而对难以理解台词,焦急想要进入影片的观众来说,就好像是医院的蓝白墙,更加的压抑和郁闷。
好像到这一部分,就花了将近半个小时。
二:紧凑的情节+独特的视角
坚持过了第一部分,听力似乎瞬间提高,场景,人物和语言,渐渐恰到好处表现出来了。
天上是看着同伴坠机而自己仪表盘失灵的飞行员,在一边和敌军火拼一边不知如何降落的飞行员;
海上是在船上成员意见不合发生争斗后,不知该继续前行营救伤员还是返航让受伤的海员得到治疗的两难;
地上是为了逃生忽远忽近互相出卖又互相帮助的关系微妙的英法联军三人小团体,一次次的纠结矛盾和被迫无奈的抉择。
而在三个故事的呈现里,演员们更多是通过肢体和眼神来为观众们讲述各自的心情和故事。这样的表演完全弥补了近乎没有台词的空白,不如说,正是极简的台词,使得观众更加关注到人物内心的变化。
可是结果是如何呢,总是有人牺牲了。
有些毫无意义,有些英勇无畏,有些弄巧成拙。
很多知乎和豆瓣的文章都对这些小人物的死亡背后的意义有所分析。
只不过与我来说,我认为这正是战争本身。
战争不会因为谁的生命更有价值或谁的死亡更有意义而夺去或保留谁的生命。它是随机和无法逆转的,这也正是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原因所在。
我以为会活着的人却仓促的死了,没了交代。我一直没在意过以为是配角的人物,却像主角一样活到最后。
所以那个我以为会活着的人死了的时候,我难受得哭了。
而我看到那个不像会活到最后的人还活着的时候,觉得有点幸运地笑了。
三:胆怯的英雄与勇敢的逃兵
活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在战争面前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这部影片对这个世界发出了疑问。
整部影片,不再是高歌着为国捐躯的热情,也没有讽刺逃亡者的苟且,它只是以纪录片式的从容,讲述着战争期间人们在某时某刻所做的决定。
原本到这里就为止了。毕竟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战争是一个富有年代感的词汇。
然而我却无法平复。 这部影片唤醒了几年前经历的某个事件。它是一场毫无预警的暴乱,被扣上了宗教,民族及各种各样的字眼。
那时各个媒介都在播放着正义和坚定,领导们不断高昂着令人无法企及的思想高度,而整个城市能听见的,是在心中的咆哮的恐惧。
那年我只有十四岁,妈妈告诉我危险的时候家人应该在一起,所以我们赶回百里之外的那个城市。坐着当时唯一能回去的大巴,拿着擀面棒(那时禁止一切可能发生威胁的物品)走在戒严的公路上,我那鼓鼓的背包的最外侧,放着自己的遗书。
遗书的结尾是最激昂的:感谢自己来过这样的世界,所以在死亡将生命夺去之前,都会试图让自己带着热爱活下去。不会也不想仇恨,即使满眼热泪,也是为了在暴乱中恐慌的故乡,为了电话那端与我哭泣的朋友,为了祖国进程的痛定思痛。
为什么这样写呢,大概是希望如果不幸地死去,那么留下的遗书被谁看到,可以登到报纸上,让无力的莫名的死亡有些价值。
所以结尾必须是积极向上的,是大无畏的,是视死如归的,是有些虚伪和不真诚的。
在我踏上那条空空荡荡的回家归途的前一天,我最好的朋友,也是一位少数民族,打电话与我聊到很晚。我们说了很多,她一遍遍说你不要回来,说到最后她甚至哽咽了。
我说我也不想回家。但是妈妈说家人要在困难的时候在一起。所以要回那个暴乱的城市陪爸爸。
她说那她接我吧,她是少数民族,万一遇见了暴徒说不定还能求求情。
宾馆电视里依旧是慷慨激昂的领导的发言,我却泪流满面。那一刻,我唯一觉得,我被朋友救了。
如果真的死了,还有个人愿意为我向死神哀求。
在我不知道希望何处的,笼罩着死亡的,深深的绝望之中。
结
有些人是被迫勇敢着,假装无所畏惧;也有人是被迫胆怯着,为了所谓的人生。
如同电影里的一幕,火车站的百姓对逃兵说:“欢迎回来。”
逃兵疑惑与羞愧道:“我什么也没有做,也没有带回胜利。”
“活着就够了。”
这一句话一点也不伟大,却是生命对“生”最虔诚的祈祷。
不过无论如何,这只是一部电影,它不能表达那个时代的全部,但它能描绘被历史压在墓碑下的过往。
2017.七月
生命:心底盼着“生”,命里带着“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