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两节语文课,上完第九课还有十五分钟下课,于是带孩子们预习第十课《二泉映月》,《二泉映月》主要记叙了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二泉映月也被誉为世界名曲,于是我想先让孩子们听一遍二胡曲,感受一下名曲的魅力。
打开电脑,悠扬的乐曲想起,孩子们开始的时候还安静的听着,不到二分钟,有些孩子已经不耐烦了,有的孩子直接就趴在了桌子上,还有的孩子和同桌小声的讨论着“这就是名曲啊,听不懂。”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讨论之中,几乎没有人在听乐曲,这么著名的乐曲,这么感人的旋律,他们竟然没有感觉,是不是听不懂啊?
看到孩子们心不在焉的样子,只好先把音乐关闭,把课文读熟,下节课在继续讲课,听乐曲。
第二节上课,我先把阿炳的生平讲给孩子们听:阿炳,原名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跟师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后来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阿炳开始学吹笛子,师父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
阿炳为了音乐付出了太多的努力,可是命运对他太不公平,后来因患眼疾而导致双目失明,无力参加劳动,只好以街头卖艺为生,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狂风中,暴雨中,阿炳戴着墨镜,操着二胡,忍受着穷困和疾病的折磨,在街头卖艺。那么苦的生活,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对音乐的追求。
讲着讲着,孩子们变的严肃起来,没有人在嬉闹,没有人窃窃私语,整个教室里特别安静,他们或许理解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面对苦难的不屈不挠。
趁这时机,让孩子们自由读文,体会阿炳对音乐的热爱之情,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
我努力把学生带进了阿炳那苦难而又不屈的坎坷人生中去,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让学生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最后引导带领学生品味《二泉映月》二胡曲。这是他苦难人生的真实写照,是抗争,是向往,更是热爱。一曲而终,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教室里很安静,孩子们都在用心的聆听,他们不止是在聆听乐曲,更是学习到了阿炳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收获:阿炳身世的插入,激起学生内心情感的荡漾,那份同情,那份怜悯,跃然脸上,孩子走近了阿炳,了解了阿炳。
不足:我讲的太多,课前如果让孩子自己预习,了解一下阿炳的生平和二泉映月的创作过程,孩子们的理解会更深刻。我的引领让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全按着我的思路走,没有思考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自己的,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最应该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