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为经济学里有中状况叫“损失厌恶”,说的是人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让他们更加难以承受。甚至“同量损失带来的负效用是同量收益带来正效用的2.5倍”,简单来说,损失一块钱的痛苦,要比得到一块钱的快乐强烈2.5倍
这常让人沉溺、保持现状、追求稳定、恐惧未知
恋爱里同样也有这种“损失厌恶”,明知道是错的人,明知道应该怎么做,但和脱离这个人,走向单身,或者寻找下个恋爱对象相比,我们总是更害怕失去眼下沉溺的安全感、陪伴、慰藉等等,哪怕已知是场饮鸩止渴
大s有段采访刚好描述了这种“损失厌恶”,每段感情都全情投入,但是当两个人没了成长,感情也不会更升华的时候,她都会果断的说出分手
「痛啊,可是痛不见得是坏的感觉啊,因为痛就是痛啊」
失恋的时候痛到在床上打滚,在厕所里痛哭,连续一个多月寝食难安,但是已经决定的事情,不会让自己回头和后悔
「因为我不能做舒服的选择,我必须选择的是对的选择」
「如果两个人感觉都很好,可是都知道彼此不是对的那个人,这个时候不管心里有多痛苦,我还是会用理智来面对我的人生和感情」
细想来看,做学问、谈恋爱、拼事业亦是。
2.
对于已经无可挽回的事情,再多的遗憾也没有用,应该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不要抱怨没有合适的工具,而应该更好地使用拥有的工具。
我们是谁,我们在哪,是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它可能通过人类的过错来体现。
至于拥有智慧的凡人,是直面自己的弱点,设法从中得益。
3.
真的很欣赏那种明明身上有着很优秀的特质,但却从来不炫耀的人。
这世上总有一些人本身普普通通,但仍然一身自信无处安放,将两者都接触一遍才发现,前者真的是绝世宝藏。
说真的,把光强行安在自己身上总有一天会黯淡,藏在心里才会一直迷人。
4.
提供价值才是挣钱的唯一途径。
自律、早睡早起、每天第一个到公司这都不是付费给你的理由,你的东西能解决用户什么问题才是关键。
让人掏钱就一点,你满足了他的什么需求、解决了他的什么问题。
用户付费的本质是为了自己的需求,不是因为你这个人本身(你人好但卖我不好的东西我照样不要)
平时买东西是为什么花钱?肯定不是因为导购员长的美,或者店离的近,或者便宜对不对。
只是因为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你本质是为了自己的需求付费。
谨记这点,让它成为你设计产品的指导思想:
我到底能为读者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值得用户付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