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ry is everything,没有记忆就没有一切!——核聚
文/邓海珍
小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是关于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我以为我对这个故事足够熟悉,毕竟我可是经常嘲笑猴子的人呀,可我最近发现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远远不够,我特意去百度了这个故事,故事原文如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很多时候就在做猴子掰玉米的事,比如看一本书的时候,一心想着快点看完,这样一本接一本地看,回头看书名是熟悉的,但很多书里的主要观点或情节已经忘记了,这可不就是掰玉米么,能讲出来的内容、记住了的内容才是自己学到的,掰了这么多玉米,留下了什么呢?边学边丢,怎能实现跃迁?
“学会一个知识=学会10000个知识,忘记一个知识=忘记10000个知识。”,当时听核聚老师讲这点时,我还认为有点夸张,后来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我学会的东西会在以后的岁月中成千上万次地运用到它,忘记了的当然在成千上万次的运用中都不会有它,对于那些经典的内容怎么能像看言情小说一样,看看就过了呢,得记住它呀。
对于同一个概念的认知深度不同,决定了行动力的强弱,比如“学习就是长肌肉,必经途径就是重复,无论用什么方式。”而我之前对学习没有这样的概念,很多值得一看再看的书我也看过一遍就过了,重复重复重复,没有重复这个步骤哪能形成记忆,没有深刻的理解哪来的深度,没有深度,所以我只有泛泛而谈。
核聚老师关于记忆的法则,这些话都振聋发聩,我认为有必要贴出来时时提醒自己,如下:
如果不及时把知识从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那以你将浪费数倍于你初学一个知识的时间。
如果你真的想记住什么,请在一天之内完成。
当两段记忆发生的时间间隔大于一天,后一段记忆的存储就不再得益于前一段记忆所触发的神经元兴奋性的增强,因经将被存储在完全不同的神经元群体中。
核聚老师举了一个烧开水的例子,一壶水烧到六七十度,我们拔掉电源,烧到六七十度,我们拔掉电源,如此反复多次,我们也无法烧开一壶水,不断拔掉电源,则意味着用无穷时间和能源也烧不开一壶水,烧开水的正确姿势就是在一次烧到100度。拿学英语来说,就应该一次加足马力,烧到100度,彻底拿下,不然学一阵放下,再学一阵又放下,如此学了多年还是没有掌握、不敢运用。
最近参加了核聚老师的21天暴力突破英语训练营,每天都会被训练营里的小伙伴刷新认知,看到他们如此认真努力,也在一遍遍地激励着我不能半途下车。
核聚老师何许人也?北大博士,高二400多分的他用一年时间逆袭考上北大,他不但会学还会教,在国家队当教练期间,用一个星期带出全国冠军,第二个星期带出亚洲冠军,一年内拿了八块金牌,一个把奥运会冠军录像分解到秒,一秒拆解成24帧图片来研究,研究了2万4千多张照片之后,发现了我国选手原本忽视但可以做到的细节;一个把《童年的秘密》看了一百多遍,写了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的牛人;一个告诉我,指数成长是你人生的唯一目标,告诉我,成功有捷径,一遍遍地激励我们,做成一件事,改写人生,告诉我们,你需要一次完整的成功,一次!
我今天要赶早班机,调了4:30的闹钟起床,陪娃睡了一觉后,醒来一看时间凌晨2:30,心里想着未完成的训练和写作,就赶紧起床敲下这篇文章,加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