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是来自《怕死》这本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作者认为怕死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这本书的三位作者总结出了人类行为有两个基本倾向,第一是维护自尊,第二是强烈地维护自己所在群体的优越性,追根溯源,他们认为还有更加根本的原因,于是综合了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等,终于发现怕死是一切的根本原因,我们发展出了自尊和文化世界观用来管理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而这两种机制有发过来作用于我们自身的行为。
所有的动物都有求生的本能,这很好理解,变色龙根据环境改变颜色从而隐藏自己,而松鼠会在冬天来临的时候储存食物,可以说大自然所有生物都会避免死亡的努力。然而到了人类,就比较复杂,因为人类是唯一一种可以有自我意识和时空观的物种,我们再选择自己的行为一定是结合过去、现在和未来来考量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清除地知道自己做出的种种求生的努力其实到了最后都会失败,即使没有疾病,我们也会因为自己衰老而死去。所以,人类对于死亡一向感到无能为力,我们遇到危险,比如地震,车辆失控,飞机剧烈震荡等,都会本能地恐慌,然而比恐慌更加可怕的是这种恐惧感会长期伴随着我们,让我们无法自拔。
当然,人类是有智慧的,所以演化出了管理死亡恐惧的方法,就是前文提到的自尊和文化世界观。
先来说说文化世界观,例如我们小时候听到的各种神话故事,宗教会让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会上天堂或者下地狱,生命会一直延续下去。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特佤族人就认为他们的祖先就和神灵住在北方的桑迪湖下面,永生不死。为此,他们还在湖边修建了住所,每年都会来朝拜,这样死后就可以和祖先在一起,快乐地生活。
用这样的方式应对死亡其实并非没有生理学基础,死亡让人产生恐惧,原始人如果不能克服死亡的恐惧去狩猎,去争夺伴侣,那么人类这个物种也将不复存在。于是通过想象力创造了一个世界,死亡并非不可避免。这种用来解释死亡甚至是获得永生的方式,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然后是自尊,我们会做哪些能够提高自尊的事情,在古代,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谁的马术高超,谁打猎打得好,谁就是英雄,而在中国,考取功名,头悬梁锥刺股就是好男儿。大家都在实现自我价值,这让我们获得自尊,就算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死去,也能够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因为我们相信生命是有价值的。
那么作者要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作者巧妙地设计了这个实验,他们把人分为两组,一组提醒死亡终将到来这个事实,另外一组则不做任何提醒,然后观察后续行为。具体过程是这样的,一位法官裁决妓女案件,其中一组法官正常审判就可以,另外一组在审判之前会做一个问卷,问卷一开始让法官描述一下自己死亡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也就是提醒法官自己会死这个事实,然后再来看看法官的判罚尺度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实验结果是没有做问卷的法官只需要50美元保释金就可以,而做了问卷的法官则认为保释金需要9倍。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嫌犯的行为明显就不符合法官的是非观念,如果联想到死亡,那么为了维护自己的是非观,法官会对于这种不符合自己是非观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随后还设计了一个相反的实验,就是告发一个非常危险的罪犯,警察是实验对象,还是分为两组,一组做问卷,一组不做,结果做了问卷的一组把奖励金提高了3倍。也就是说对于符合自己是非观念的行为会加大奖赏力度。
除此之外其他的实验诸如死亡恐惧和自尊的关联,比如一个想成为车手的人被提醒死亡后会把车开得更加快来显得自己更加有魅力,而吸烟者在被提醒死亡后抽烟更多。由此可见,面对死亡无法避免这个事实,一方面人类会坚持自己的是非观念,更重地惩罚不符合自己观念的行为,也会更多地奖励符合自己观念的行为。
以上就是小编对这本书的简单分享,希望对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