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人”:年轻人的躺平与挣扎

昨天看到一个新名词“老鼠人”,是说那些昼夜颠倒、依赖外卖、社交边缘化、长期处于封闭或高压环境下的年轻人。

他们的生活作息极为规律,却又与社会的正常节奏完全错位。他们通常在中午12点左右才起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拿起手机,然后继续躺在床上刷手机,直到饿了才点外卖。下午的时间在昏昏欲睡和玩手机中度过,到了晚上,他们又会变得精神抖擞,继续熬夜玩手机、打游戏,直到凌晨才入睡。

他们的生活动线往往局限在房间的十平米范围内,外卖成为他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而社交活动也大多通过网络进行,线下社交几乎为零。这种生活方式让他们像老鼠一样,昼伏夜出,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与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这种现象与前几年的“三和大神”,以及我们当地的“中华园大神”有相似之处。“三和大神”的生活方式通常是“做一天,玩三天”,即今天赚的钱足够今天使用,对未来则不考虑太多。当时很多年轻人拿着日结工资,只顾眼前,有多少花多少,没钱了再来做日工。

这种生活方式曾让人感慨,部分年轻人的观念似乎只顾当下,不顾长远。然而,“老鼠人”与“三和大神”又有所不同,“老鼠人”更多是被动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而“三和大神”则是主动逃避。

一,经济压力与就业竞争

社会就业竞争加剧,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职场压力。不习惯长时间的加班和高强度的工作。为了应对这种压力,他们选择了一种“低能量”的生活方式,通过减少社交、降低欲望,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和疲惫。

二,生活成本与资源分配

高昂的生活成本,如房价、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使得年轻人不得不在有限的资源下,选择更“经济”的生活方式。例如,依赖外卖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减少外出可以降低交通和社交成本。

三,互联网信息网络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人对数字工具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手机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外卖和线上服务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简单。

“老鼠人”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对年轻人自身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社交能力的退化,生活技能的缺失和心理健康的隐患。是社会大环境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这种躺平的状态也不免让人对这年轻一代多了一丝的困惑!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在父母的“保护”允许下,不工作在家父母养,逐渐也就丧失了社会生存的能力!

社会需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支持和机会,但年轻人自身也需要认识到这种生活方式的弊端,努力走出舒适区,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发展方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