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人如何致富,国家怎么富强的学问。亚当.斯密最著名的著作《国富论》里的精髓。按照英文翻译书名应该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这里插播一下我个人对这两个书名的感想,中国文字讲究朦胧美,喜欢用模糊的表达方式,讲究一种意境,缺点是表述往往不准确,一百个人或许都能有一百个意思。而英文讲究逻辑性,表达讲究准确,所以注意一下国外著作原名的话一般都是长长的书名,缺点正是中文的优点,缺乏意境美,这两者孰优孰劣,应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很难做高下之分,这是题外话)
薛老师讲到经济学出现的200年前与有经济学之后,同为探究国民财富,但所不同的是过去的学问研究的是事与愿符的规律,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
什么是事与愿符?过去人们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社会上有好的事情发生一定是好人做的,反之则一定是坏人做的。他们认为社会上只要让好人多做事,把坏人全部消灭掉,这个社会自然就变好了。在漫长的历史里,人们都抱有这种非常淳朴的想法。
但经济学家可不这样想,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坏人造成的影响反而是有限的。因为大家都是有能动性的,当一个人在作恶的时候,所有人都是警觉的,也很快能制止的。反倒是那些用良好愿望包装起来的思想,我们比较难识别。
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这就是经济学家要研究的事与愿违。好心常常是办坏事的,比如说最低工资制度,本来是要保护穷人的,可最终到底有保护他们的利益了吗?福利制度本来是让那些没有依靠的人能够依靠,最后这些群体的生活,是变好了还是变得更糟了?(大家自己脑补欧洲福利国家的满腹牢骚),还比如我们鼓励循环利用,本来是要保护地球的资源,但是循环利用的政策最后是破坏了环境还是保护了环境?等等此类问题,希望都能从经济学思维得到一一解答。
社会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不公正不如意的现象,很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要让政府去立法,组织这个事情发生,但立法真的就能解决了吗?经济学家认为人是有能动性的,在这个新的法律下,每个人总还是有对策的,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后的局面,事态的走向还是会跟我们的想法有很大的出入。
这节课里的思考题是:能不能举一个例子,是人们出于美好的愿望,却产生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我想的是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自己的子女牺牲了自己的生活,可到头来子女却并不认账,事与愿违。
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是眼镜蛇效应,英国在印度殖民期间,有一年眼镜蛇泛滥给人们生活造成了很多的困扰,政府就出来了捕捉眼镜蛇的奖励政策,捕捉到一条眼镜蛇上交就奖励多少钱,最后反而是眼镜蛇更加的泛滥,因为有人为得更多的奖励开始了饲养眼镜蛇。
还比如最近的新闻是滴滴打车在北京只能给北京牌照的车子派单,这里的地域歧视先不表,但是下面的对策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人泄露出了车管所的信息注册滴滴打车,但用外地车继续经营。请放心,类似这样的政策,一定是会有对策来破解你的政策的。
。。。这种例子真的是数不胜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