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论:遵循发展之道,创新编修《老街》卷
2、抓住关键,带动整体发展
东汉哲学家桓谭《新论·离事》中就关键因素对整体格局所起的重要挈领作用写了扼要而表意准确的八个字:“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加以通俗解释,就是说:只要提起缯网的大绳子,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了。渔事如此,修志亦然。《老街》卷以文物保护单位作介绍的关键节点,连点串线,敷衍成文,从而演绎全卷的锦绣华章。
文物保护单位的实绩有无、数量多少、档次高下、保护措施是否具备、保护工作开展好差,诸多因素,均是能否顺利创建历史文化名镇的考核依据和组成要素,为地方纪事载史的志书,必需化大力气于此,《老街》作为《黎里镇志》的重点卷文,在此关键环节格外认真着笔。
《老街》卷序文末节,开首句“黎里老街文物景点众多”,定下本卷内容基调,在以词语“其中有”择要领起景点例举后,节末,加以统计概括:“合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8处,吴江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16处。”由此可见,本卷的述介主线即是广布古镇的历史悠久、形态各具、呈现生动和涵义丰富的众多文物保护单位。而围绕文物古迹作发散性描叙的行文思路,并未刻板依循文保单位的级别高低序列布伏。文字付诸于笔端,其阅读功能的落实必呈之于眼眸,收之于心灵,故而,行文的最恰当思路是遵循人的逻辑认识顺序。《老街》卷忠实履行此写作正道:
第一章《街道》,古镇构成的地理框架,文物古迹的承载之所,也是走进古镇、认识古镇的必经途径,首先介绍,顺理成章。卷文依照“丁”字型市河的走向分布,将老街分为上岸、下岸和横街,渐次介绍,符合由主及次的认识规律。接着,又按由东到西的导向习惯,分别介绍了黎川北岸(俗称上岸)的东亭街、平楼街、中心街、浒泾街、梨花街和南岸(俗称下岸)的九南街、建新街、南新街,最后介绍横街西岸的西新街。如果说,《街道》编织了黎里古镇锦绣华章脉络清晰的经纬线,那么,经纬线做工考究的金银包浆就是古黎川两岸老街濒水一侧用“金山石”垒筑的3800米左右的驳岸,经纬线交接点镶嵌的耀眼宝石就是沿黎川两岸修筑的每隔三五丈一座的共266座河埠,而嵌筑在老街河埠和石驳岸上的254颗缆船石,不就是缀在织锦经纬线上254颗熠熠闪光的珍珠吗?
将因河而生、遍布古镇的文物保护单位驳岸、河埠、缆船石置于《老街》卷第二章,属于第一章写以河划界的街道后顺势而为的演进和派生,两章所写之物都跟市河有关。第三章《古桥》,同样与河相关,第一节《保存完好的古桥》,介绍青龙桥、迎祥桥、道南桥、梯云桥、进登桥、清风桥、望恩桥、秋禊桥等8座列入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第二节《改建重建的古桥》,按部分结构改建(古木桥、子来桥、接桂桥、里仁桥、大陵桥、梅兰桥6座)、在原址拆除重建(太平桥1座)和移址重建(明月桥、鼎新桥)三种类型先后介绍,第三节《已经拆除的古桥》(登瀛桥、通秀桥、万安桥、宛转桥、香华桥5座)。叙写思路上,修志者在突出重点、详载实景之余,拓展笔力,引入已拆除的老街5座古桥作虚写,力图达成今昔映衬、立体呈现的效果,从而为创建历史文化名镇提供更充实的史据。
自第四章开始,《老街》卷由前章的总述街道与介绍川岸构设转入重点介绍宅居建筑,依据由外而内的顺序谋篇布局:先述街面的廊棚和界隔家族宅舍的弄堂(第四章),此为外部概览;接着,介绍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亚子旧居、徐达源故居和退一步处等老街三处名人故居(第五章),再叙写以吴江文物保护单位端本园为代表的九处亭园、以新蒯厅为典型建筑的老街八处文保文控单位和其余三处厅堂建筑、进士第等十七处宅第(其中四处为文保文控单位)(第六章),此二章为老街的内部介绍,是古镇宅居建筑的核心。
同样表现为老街内部陈设叙介的以下各章,建基于古镇历史文化的再现与古代文明的传承,或以仁慈济世的眼光观照周氏义庄、以昌隆文运的心态返顾禊湖书院(第七章),或再现描摹古代士林风物的砖雕门楼、状写文史信息极度丰富的存世碑刻、载述反映封建世态的表坊、留影镌刻朴厚史痕的古井(第八章),更把入写的触角伸向悠远玄虚、神秘莫测的寺观庵院(第九章)和教堂(第十章)。
对古镇物态的剖解,《老街》卷前十章林林总总的介绍,所具共性倾向于建筑物的呈现,而第十一章《文物藏品》则推出了黎里镇历史至现当代官方或民间的文物珍稀,这是古镇厚重文化家底的集中展览,也是于今申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本;第十二章《革命活动遗址》拓开一全新思路,记载革命文物遗存,实录革命志士业绩,这段特殊意义的历史,对于身处社会主义时代的黎乡人民而言,似乎更有继承发扬的必要。第十三章《老店 特产》可谓《老街》卷文的余波荡漾,读之令人倍感温馨,心生对家乡风土人情、风华景物的无穷怜意。
【注】图片来自《黎里镇志》,如侵联删。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