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时代,鲁国三大夫季孙、叔孙、孟孙,权重盖主。
季文子,公园前601年—前568年执政。他以简朴出名,《三国志•魏志·崔林传》:“忠直不同,则史鱼之俦;清俭守约,则季文之匹。”
他死后17年,孔子才出生。所以孔子只是听说(闻之),季文子,每做一件事,思来想去,举个栗子:
据《左传》记载,鲁文公六年(前621年),季文子将要出使晋国,在准备好聘礼之后,又让属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随从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季文子解释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
孔子也是觉得季文子,考虑的太多,所以直接说三思而行,太多了啦,两思就足够了。
所以三思而行,从这个出处看,是批评的。造句的话应该是:小明,这次考试的选择题很多,时间很紧的,不要三思而行,要果断,否则会来不及。
但是这个校正,有必要吗?
1,没有必要,还不如将错就错。这就是孔夫子的无奈,也许是一切语言的无奈。所以当你要觉得儒家思想是你的生活哲学的时候,最好还是小心点,只有这样,才能理解老夫子真正的意思。
2,无法追究,因为这里没有定义什么是思,什么是三思。谁能够数得清楚,“思的数字”,比如我写这个文章,我思了几次呢?既然分不清次数,再纠结三思,二思,一思,就没有啥意义。
所以,语言真不靠谱。
不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