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看名人传记,也喜欢看历史传记片。能看懂历史的人,才能更深刻的理解现实。
这部电影《沙漠女王》,讲的是一战时期一个叫格特鲁德的女作家,一个女考古学家,一个旅行家的故事。
前几天我写过的《走出非洲》中的女主角,也是生活在一战时期。是随丈夫去了肯尼亚的大草原。爱情不顺,事业不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使得她成为一个作家。
在这部电影中,也是。女主角在爱情上,总是受到打击。可,她选择地理疗法,去沙漠探险,脱离舒适区,独特的丰富的阅历,也是她成了著名的作家。
苦难的经历,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或许是生活赐予的礼物。
在电影《触不可及》中,除了千万富翁,黑人戴尔,第三号人物就是尹芳。这个尹芳,就是妮可*基德曼所扮演。妮可*基德曼把这个合伙人演的惟妙惟肖。
而,在这部电影《沙漠女王》中,妮可*基德曼则扮演的是女主角格特鲁德。一个和《触不可及》中,性格完全不同的人物。
这儿,还需说说妮可*基德曼。她出生在美国,后随父母去了澳大利亚。之前,我对澳大利亚的了解仅限考拉。现在,因为喜欢妮可*基德曼,似乎对澳大利亚也多了一份好感。
这部电影2015年就上映了,也算老电影了。虽不能说,像五粮液一般味道醇厚,但和泸州老窖差不多。
仔细品,很有味。
格特鲁德,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极富裕。她从小饱读诗书,还曾在牛津大学深造。毕业后,成为优质剩女。非常苦闷,于是去了伊朗首都德黑兰大使馆,那里有她的亲戚。也是在那里,她认识了一个英国外交官卡多根。两人一见倾心,谈论诗歌,骑马探险,学习波斯语言,甚至私定终身。
然而,她的父亲并不看好这段婚姻,嫌弃小伙子地位过低,且债务缠身,门不当户不对。
当她回国当面给父亲述说理由时,却接到这个外交官的死讯。备受打击的格特鲁德很久很久走不出悲伤。
后,就开始了漫长的旅行,考古生涯。一个英国女子,带着几个阿拉伯仆从,骑着骆驼,带着生活物资,行走在广袤无垠的沙漠。
如果,没有知识,行万里路,不过是一个邮差而已。可贵的地方在于,她一直在学习,学习当地语言,学习考古。这成了她自由行走的法宝。
即便是现在,中东那片土地,因为石油,因为宗教,也总是乱成一锅粥。何况格特鲁德那个时候,能勇敢地走进那片土地,真的是需要极大的勇气。
心理学中,有一种疗愈方法叫地理疗法。就是离开,脱离熟悉的环境,脱离熟悉的人群,去不同的地方或国度。也就是咱老百姓所说的,眼不见心不烦。这样,内心的伤痛会减轻或忘却。
壮美的沙漠风景,层出不群的各种状况,盗匪,部落冲突,随时面临着的死亡的危险,也总是因为她懂当地语言而一次次化险为夷。
历史上真实的格特鲁德,在游历过程中,还写了很多著作,比如《旅行日记》《沙漠和耕地》《1001座清真寺》等。
前后游历二十多年,因为极为熟悉那片土地上的民俗风情,以及和部落首领建立的友情,有意或者说无意中,她被推到了当时的历史舞台的中间,或者说,是历史选择了她。对当时的伊拉克的建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被当地人称为“沙漠女王”。
在电影中,通过她的沙漠游历,穿插了她的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都是非常惨烈。外交官落水而死。后来,认识的军官,惨死疆场。
后来,她一直未嫁,孤独终老。
1926年7月,因服用过量安眠药,再也没有醒来。这是一个秘密,没有人知道原因。
我们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因在中国游历十多年,写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足迹遍天涯,写了一本《徐霞客游记》。美国作家比尔波特,追溯中国古代诗人坟茔,写了一本《寻人不遇》。
不走出去,你就“感受”不到世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原因或许就在这里,当你品尝了当地美食,和当地人交谈,或者站在金字塔前,你的内心所受到的震撼会完全不同。比如,前年,我去西安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当进入一号坑,看到那些兵马俑时,就感觉有凛冽之风,后背发凉。那种感觉,你看电视,绝对感觉不到。
这或许,也是这部电影所告诉我的,有机会就出去走走。记得贾想说过,只有在广阔中行走过,才能知道人的渺小。只有在历史中神游过,才能知道人生的短暂。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