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最初也有着自己的“本原论”,本文题目所描述的这一思想论断,就属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本原论”范畴。
语出黄帝的一次问话:“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意思是,黄帝认为:由于天地之气的和合,因而才有了万物的形体;又由于天地之气的变化多端,故而才使得万物的形态出现了差异,从而才有了各自不同的名称。而我这里想问的是,天之气的气运与阴阳的变化、地之气的气运与阴阳变化,它们二者对于世间万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个多哪个少呢?
黄帝问得如此深广,岐伯不由得引发赞叹:“悉哉问也!”当然岐伯也不由得不详加说明:“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岐伯的这段回答,我们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去理解。第一,天之气极其广阔,不可测度;地之气极其博大,也很难计量。第二,地气使然,草木显现五色,而五色之变化万千,乃是看也看不尽的;而草木又产生五味,以五味的醇美,那是尝也尝不完的。人们之所以对色味的嗜欲不同,那是因为各种色味分别与人体的五脏相通着呢。第三,天之气供给人们以五气,地之气供给人们以五味。天之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其气上升,使人体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地之五味入于口中,贮藏于肠胃;经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内注五脏以养人体五脏之气。第四,脏气和谐而保有生化机能,津液随之生成,于是人体神气也就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