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爱学习的飞哥
‖ 飞哥有话说,专注于探求大学生学习、读书、生活那些事。
在第四卷,苏格拉底提出了城邦四主德和灵魂三分理论,到第五卷,苏格拉底更是提出三个惊世骇俗的观点:男女平等、共产共妻和哲学王思想(重点),即为了城邦的实现,哲学家必须做城邦的统治者。那何谓哲学家和真正的哲学呢?这就是第六卷要讲的内容。而怎么培养哲学家,这又是我们将要读到第七卷的内容。所以,这三卷都有一个中心,哲学王思想。而哲学王思想也是《理想国》一书的中心,今晚我将要给大家讲讲这部分内容。
苏格拉底谈到理想国中的妇女和儿童问题,他说:为了同样使用子女,我们一定要给女子以同样的培养和训练,我们主张又不同天性的人应该从事不同的职业,这一原则也适用子女。职业的划分应该根据秉性,而不是性别(这一点比起很多哲学家都进步)。苏认为:男女之间的差别,除了生理外,本质上没什么两样,只不过女子比男子弱一些。因此,在理想国,各种职务应该对男女全部开放。这就是柏拉图面对第一次危险的浪潮。
在理想国中,女护卫者应该归男护卫者共有,任何人不得组成一夫一妻的家庭。同样,儿童也都共有,父母不知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认识自己的父母。男人和女人共同受教育,同吃同住,没有任何私产。……(还有很多具体措施,此处省略)苏之所以有此主张,是因为苏认为:护卫者只要没有私产,那么他们就不会因为私产而闹纠纷,一个城邦里,护卫者没有私产,那么他们将一致抵御外敌,城邦才能得以长治。这是柏拉图面对的第二次危险的浪潮。
那么,这样的理想能否实现呢,苏说能,但很难。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的那些人,能严肃认真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否则,正义的理想国家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是柏拉图面对的第三次危险的浪潮。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的,要成为哲学家,必须要掌握最大的知识——善的理念。
哲学家是智慧的爱好者,他的眼睛始终盯着真理,他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会被形形色色的事物搞混。他们聪明、大度、温良、勇敢、节制,所以这种人应当成为城邦的统治者。
没有人天生就是一个哲学家,他必须要经过一个曲折漫长的学习过程,因为他的学习是善的理念,一种比正义和智慧更高的知识。
一个理想城邦究竟提供何种土壤,能让哲学家本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呢?柏拉图进入了三大比喻——太阳之喻、线段之喻和洞穴之喻。这三大比喻要理解起来非常难,从某种程度上支撑起哲学王思想的脉络,本人今晚主要讲洞穴之喻,而太阳之喻和线段之喻简单说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原本。
苏认为,善的理念就好比太阳,真理起源于善,就像光线起源于太阳一样,知识相当于事物,它们都起源于善,就像太阳培育万物生长。人的灵魂相当于眼睛,借助太阳发出的光线而获取各种知识。这是太阳之喻
而善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可感世界,一种是可知世界。可感世界又分为影像和可感物;可知世界可分为数理对象和形式。与他们对应的有四种心智,分别是:
相应于影像的是想象;
相应于可感物的是信念;
相应于数理对象的是思想;
相应于形式的是理智。
这就是柏拉图的线段之喻,用图可画出:
世界划分:影像 可感物 数理对象 形式
心智划分:想象 信念 思想 理解
是不是被搞混了,我想是的。我还是那句话,我们是普通读者,就应该按照普通人的读法,不必向学者那样去深究。其实,只要我们能把握这一点就行:这两个比喻只是说明哲学王要掌握的善的知识,是不同于其它知识,它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最高的知识,它像太阳那样,哲学家要从表面的世界(可感世界)走到本质世界(可知世界)。
下面就是我本人认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一个比喻,我在这里重点讲讲。
苏格拉底一直强调教育的作用, 如果一个人缺乏教育将对人的本性产生什么影响呢?这就引出了苏格拉底的洞穴之喻。
有一群囚犯从小就住在洞穴底,他们的脖子是被锁住的,始终不能回头,只能看到他们前面的洞壁。他们身后上方有一堆火把在燃烧,还有一条横向的小路穿在他们与火之间。在火与路之间又有一堵不高的墙。很多人举着桌子,椅子之类的人沿物沿墙而走。火光就把这些人造物高于墙部分的影子映射在了囚徒们面前的洞壁上。由于这些囚徒的颈是被锁住的,从来没有回过头看到这些人造物本身,他们就一直把自己看到的影子当作世界上最真实的东西。
后来由于某种奇迹,有一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回过头看到这些事物,才明白原来火才是使他们看到那些影子的来源。那些影子原来是桌子、椅子这些具体的影像。后来他又被往上拉出这个洞穴,拉到外面的世界,他会在阳光下看到真实世界中的事物。最后,他直面太阳,这才明白光明的源泉是什么。他每一步的上升,每一次想着阳光,他都会感到眼睛疼痛,恨不得马上回到从前的状态,但一旦习惯于这个新的光明世界,他会为自己脱离以前的黑暗愚昧的状态而庆幸,并可伶仍然生活在那里的同伴。
柏拉图这个比喻,那些囚徒就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沉湎于感性世界的芸芸众生。在今天,这洞穴就是我们日常的观念——社会习俗、传统价值、伦理道德其实就是把我们圈在其中的洞穴。囚徒在洞壁中所看到那些影像就是我们今天的报纸、电视与互联网,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几乎都是通过它们而形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各色各样的洞穴中,很少有人有这种自我意识。而能挣脱锁链,走向光明的那个囚徒就是我们中极少数极少数的人,他们追求智慧,勇敢,节制(灵魂三分),在柏拉图那里,那个挣脱锁链的囚徒就是哲学王,理想城邦的统治者。
当时,柏拉图又认为:理想城邦必须要有哲学王,哲学家必须要经过长时间培养,但是,哲学家培养之后,就不会再愿意回到洞穴之中,这就是柏拉图的“哲学王悖论”。柏拉图在这里的回答更多的是一种义务论:为了一个理想城邦,哲学家必须牺牲自己的自由权利,回到“洞穴”中,履行自己的义务。哲学家出于“强迫”回到洞穴,对统治者来说:不是一件好的事情,而是一件不得不做的事。
我相信,《理想国》讲到这里,基本上完成我的任务了,当然还有8、9、10卷没有说到,但是理想国精华部分都已提及,剩下的8、9、10卷主要讲四种政体的缺陷,回到第一卷中的争论,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人究竟谁最幸福和一个“善恶报应”的故事,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可以看看原著,这部分相比起来不算难理解。
所以,整书领读就这样结束了。当然,我的领读太过于简单了,省略了大部分精华,希望大家还是回到原著寻找自己的理解。再者,就整书的结构来说,本书每一章每一节都能构成一个体系:从个人正义出发,引出城邦正义,探讨一个理想城邦所需要的美德和哲学王思想,最后再回归个人正义问题:正义的人是否比不正义的人更幸福?更具体就不展开了。
祝大家晚安!
参考书目:《理想国》 商务印书馆 柏拉图著 郭斌和/张竹明译
《理想国讲演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余纪元
《政治学说史》下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 萨拜因著 邓正来译
……
近期热文:
关于心情,请看:小憩
关于工作,请看:没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该怎么办?
关于就业,请看:我要不要考公务员?
关于毕业,请看: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几点建议
关于选择,请看:你知道你为什么要考研吗?
关于坚持,请看:我终于知道有些人为什么坚持不了
飞哥有话说,专注于探求大学生学习、读书、生活那些事,今天是第193篇文。
无戒90天第四期写作成长营第30篇
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喜欢就点赞或者简信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