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雒宏军
案例
督导室对某中学督导以后,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改进意见。针对督导意见,学校经过分析研究,决定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落实教学常规管理要求,提高教学管理效能,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学校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教研组要坚持每周听课、评课,学校班子成员每周自行听一节课,周五例会前集中听一节课,然后进行评议,在教师例会上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并提出课堂教学意见。第一节课听下来,校长先从整体上评价了这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课堂教学水平,然后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上侃侃而谈,有许多细节问题也都想到了。其他成员也就附和着校长的评价谈了自己对这节课的想法,进行得还算顺利,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其他教师从这节课中都有了很多收获,有许多教师也从学校的建议方面着手,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可是,后来的几节课就有了问题,校长评议之后,班子其他成员的评价始终难以超越校长的框架,都是从一些具体问题上提出想法,慢慢地每次评课几乎都成了校长的“一言堂”,其他人的发言就更少了,评课的价值逐渐丧失了。
分析
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对于管理中的问题及时研究改进,尤其是从课堂教学出发,落实教学常规要求,提高教学管理效益,可以说是抓住了关键环节,开展全校性的听课评课活动,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特别是从学校领导班子开始,以身作则,坚持听课评课,对教师就更加具有引导性。通过听课,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学校整体工作的推进是大有好处的。
为什么后来评课逐渐失去了功效呢?这是因为校长在评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出了问题。听课之后的评课,校长是一个组织者,也是一个参与者。作为组织者,要引导班子其他成员发表意见,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对一节课的评价毕竟还是带有主观性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争论、讨论,最后形成一致性意见,就更能体现出评课的意义。作为参与者,校长也要积极发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校长就是一个教学管理的行家里手,评价也是中肯和符合实际的。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校长又是一个特殊的参与者,校长的身份决定了校长发言的权威性,一言既出,其他成员是不会反对的,更不会去争论,可是评课过程和工作过程有所不同,应该是一个发扬民主的过程,每个人的意见都是有价值的,校长第一个发言,无形之中就成为一种权威性发言,会压制其他人的意见,就可能听不到更多的想法,这对于评课又是有害的。
不管自己有没有意识,校长的身份在学校里是一个特殊符号,无论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都体现出这种特殊性。比如,教师常常把校长对自己的态度当作对自己的工作评价,见面的一个普通问候,就会被教师看作尊重,而不打招呼,就会伤害一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自己可能不会觉察,但是其他教师还是会有感受的。很多时候,校长的表扬就会被看作学校的肯定,校长的批评就会被看作学校的不满,校长的发言就会被看作学校的态度,作为校长一定要注意这种特殊性。
发表于《现代教育报》2005年3月2日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