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抱怨
什么是“抱怨”?抱怨,即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在汉语名词解释中“怨”由“抱”和“怨”组成,意为拥抱自己的怨气,抱怨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负能量属性。
在《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作者威尔·鲍温对抱怨的概念、人们抱怨的原因、抱怨的不良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抱怨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引读者如何摆脱抱怨,做一个阳光、充满正能量的人。
产生抱怨的原因
人为什么会抱怨?究其原因,抱怨是想从他人身上诱发特定的人际互动,也常被用于推卸责任,为自己不敢尝试、不想努力找借口。作者威尔·鲍温讲述自己13岁时参加中学舞会,因害怕邀请女生跳舞,抱怨自己太胖,引发同学们的同情,免于做自己不敢尝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长达30年的“抱怨瘾”,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他都归咎于他的肥胖。
抱怨有哪些危害?
常常抱怨的人并不会意识到抱怨的危害,认为抱怨无非几句“情绪话”,说出来也就痛快了,既不影响工作,也不影响生活。恰恰相反,如果总是在抱怨,那么你就会逐渐失去想要改变窘境的意识,被抱怨束缚手脚乃至心智。
抱怨自己每年总拿不到“优秀员工”,却没想过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抱怨自己生活中总是遇到烦人烂事,却没意识到是自己的行事方法和生活态度出了问题。
抱怨直接改变我们的说话方式,时刻在表达消极
满嘴都是抱怨的人,所见、所想的永远是负面事物、负面的感受,从而把自己打入了抱怨的“牢笼”!如果一个人总是在表达自己的不幸,他不仅会让自己失去改变困境的能力,还会影响身边的人。
抱怨不能帮助我们改善事态发展,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抱怨使我们过度地关注事物的消极面,而不是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那么它们就会生根发芽,长出更多的消极因素。
抱怨能扭曲甚至摧毁一段关系
常理来说,人与人之间相处越久,关系越和谐,但抱怨会让我们只关注彼此的缺点,从而忽略相互吸引的优点。自打我记事起,我的几个姑姑每次回家都会和奶奶发生争执,相互间将暖心的问候抛置一边,深挖陈年旧事,母女关系也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她们的相聚大多是一场“抱怨活动”。抱怨大多都是“听觉污染”,阻碍了我们的幸福与美满。
如何走出抱怨
如何走出抱怨?威尔·鲍温总结走出抱怨要历经四个阶段:无意识的无能,无法意识到自己发出的抱怨;有意识的无能,可以意识到自己发出的抱怨;有意识的有能,可以有意识的去避免抱怨;无意识的有能,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去面对,去解决问题。他认为要走出抱怨,必须历经每一个阶段,一步都不能省却。
利用科学方法摆脱抱怨:紫色手环
尝试书中推行的抱怨紫色手环挑战“21天不抱怨”。每位参加的挑战者戴上紫色手环(也可以是硬币),在抱怨时就把手环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硬币从一个口袋换到另一个口袋),如果在这期间有抱怨行为就重新开始计算天数,直到能做到连续21天不抱怨,这个过程大概要4-9个月,才能养成不抱怨的习惯,这是借助了行为心理学中的“21天效应”。
学会管理情绪,设置抱怨的高门槛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抱怨的陋习时,应该尝试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语言是思想的表达方式,也是情绪的倾泻方式,表达正能量的人,在他的意识里都是积极向上的,抱怨自然会渐渐减少。
想要抱怨时,深呼吸,用沉默代替抱怨,给自己设置一个抱怨的高门槛,设定自己只有在遇到非常糟糕的事情时才能抱怨,就像塞缪尔·约翰逊所说的一样:“当你感到忧郁沮丧或乖张任性,切记不要通过抱怨公之于众。相反,你要尽量隐藏这种情绪,隐藏情绪的过程中,你会将不良情绪驱走。”
对生活充满感恩,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而非抱怨
生活如镜,你对它笑,它也会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会对你哭。正如朗达·拜恩 Th The Secret 一书中的“吸引力法则”一样,你如果大声喊“痛”,伤害就会出现;你时刻关注难过,那你的生活将会趋向黯淡无光;你时刻关注快乐,你的生活必定会五彩缤纷。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不怨天尤人,与其抱怨,不如改变,要有接纳批评的包容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行动力,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才是面对生活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