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真正有智慧的思想,都已经被人们想过无数遍,但要让它们真正成为自己的,我们就必须再真诚地重想一遍,直到它们在我们的个人经验中扎下根来。------歌德
读到上面的文字,不禁让我联想到电视剧《天道》里晓丹和父亲的对话,父亲觉得女儿年轻缺乏阅历,拿不住丁元英这种经历丰富的人,晓丹回答:“为何要拿,拿得住就拿,也不用再拿,如果拿不住,用什么拿,又为何要拿?”简单有力的回答却包含深刻的哲学道理。
是你的终归会是你的,如果境界没到,段位不够,得到了也会失去,昙花一现又干嘛费心思去惦记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呢?这和薛兆丰讲的经济学“寻租”概念不谋而合,简单解释就是任何事物最终都会落到最适合他的那个点,结果不以目前状态为转变。从这一逻辑出发去看周遭和自己,就会发现过分的担忧,过分的陷入结果和目标导向,其实是在浪费精力。
做就是做,结果只是结果而已,如果一边做又在一边怀疑,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反而会让预期打折。像晓丹一样洒脱开阔的人,实在太少,即使明白这个道理并不代表过程就会没有焦虑,没有纠结和彷徨,人性的弱点不以人的意志为导向,过程的考验也在推动个人的心智成长,这或许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懂得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别人的建议再好,没融到你的价值观中,也终归帮不了你。
前辈每次教育我,总是希望把所有的风险和入坑经历都传授一遍,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去走一走,直到摔个头破血流,不好意思地站起来,自己慢慢学会疗伤,打破再重塑,才真的拿到了这份经验。
有的时候我还是会陷入结果的评判和对期望值的焦虑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最近慢慢意识到,重点不在于目标,而在于重塑自己的信念系统,当环境变化得再多,如果抓得住重点不为外界所动,才是真的拿到了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