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反求诸己
——浅谈司马迁之于生死纠结引发的思考
高二(6)班 张晏铭
司马迁,中国古代传奇的历史学家,以其著名的作品《史记》而闻名于世。而《报任安书》中则写出了司马迁光鲜的历史评价下的纠结与辛酸,想到古人无数的励志著书,又想到自己对于尊严与生死的纠结感慨万千,由此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中国古代有言:“向死而生,反求诸己。”这句话的前半句我理解为:人终究要死去,但不能因为会死而不活着,要时常的反过来反思自己为何而活。由此引出对司马迁看待生死态度的思考。
从《报任安书》司马迁讲了他因言获罪的过程,他为了让汉武帝给抗匈名将李陵一个公正的评价,坚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犯了死罪。汉朝时可以用钱免死,也可以被宫刑后免死。但是他为官清廉,没有钱赎罪,只能在宫刑和死亡之间抉择。在礼治严苛的古代中国,宫刑是对一个士人极大的侮辱,可谓生不如死。司马迁可以选择逃避,一死了之。但是他想到周武王、孔子、屈原和孙膑等,他们也是受到了极大的痛苦,但是顽强地在人生中不屈不挠地抗争,最后都成就了一番流传千古的事业。他是一名史官,他的人生目标是为后人写就一部描述历代王朝兴衰的历史巨著。此时,他思考的已经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自己在历史的进程中的定位。在宏大的历史长河中,生死已轻于鸿毛,轰轰烈烈才是抉择的目的。
人有“小我”和“大我”,“小我”是对自己的价值,“大我”是对社会和历史的价值。对于小我来说,自己就是一切,如果遇到挫折,或逃避或崩溃,生无可恋。人在世上总是要做一些事情,否则无异于动物。这些事情除了为自己外,更多的是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这样的人生才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建国七十年的发展历程,有多少科学家何尝不是这样。他们抛弃了国外安逸的生活,冒着被美国CIA追踪迫害的危险,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回到祖国。在祖国他们抛家弃子,隐姓埋名,为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卫星、航天事业建立了卓著的功勋。这是他们的抉择,在他们的心目中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永远是第一位,正式他们才有我们今天和平美好的新时代。
今天看了一则有关王思聪一家破产的新闻。按理说王思聪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人也有天赋。他的资本背景和天赋本来可以让他成就一番事业,但是5亿的练手费,投入到游戏和娱乐,亏完了也没有给社会和自己留下任何痕迹,除了那些八卦新闻。如果这些金钱去帮助那些贫困的农村孩子,去帮助那些残疾人,对社会的发展贡献有多大啊!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生活上无忧无虑,社会安定,只是学业有点让人痛苦。我们的抉择不在于生死与事业之间,而是平庸和奋斗的选择。的如果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几十亿人中不起眼的一份子,平平凡凡可以过一生,对社会无害,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这样,也许整个人类就停止了发展,生活也趋于平淡,我们只是一只幸福的动物。如果我们对他人、对社会多树立一些目标和理想,我们就能够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不正是亿万个心怀国家民族的普通人干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