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惊讶的是《狗十三》最后定格的画面是反对虐待动物和吃狗肉。
因为整部电影下来,我都不觉得是在说狗,或者说人和动物的关系。尽管电影的名字,看起来像是另一部《忠犬八公的故事》。
它在说成长,说无奈,说沉痛的爱。
剧中两次出现了“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一次是李玩失去爱因斯坦时高放对她说的,一次是高放对李玩告白时,李玩低声自言自语的。
她在与自己对话,不断在徘徊中向世界投降,与自己和解。
因为爸爸强行为她选择了英语兴趣小组,用一条小狗去哄她,爸爸在剧中反复强调着都是为她好,打她也好,不尊重她的选择也好,都是为她好。
我信。
尽管他不尊重她的想法为她选择未来,尽管他在觥筹交错中让13岁的女儿喝酒,尽管他再次夺女儿所爱把咬了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的爱因斯坦送走,我都相信他一次又一次面对女儿的泪水,是真的。
他不想面对那自诩文化清高实则装腔作势的“张哥”强行念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不想因为这样一场饭局让女儿错过挚爱的天文展,可他没有选择,人生,就是痛的堆积。
李玩很痛,作为李玩的爸爸,他也很痛。
这部电影真实得让人难以呼吸,我原以为所有的电影最后都会有一个大一统的价值观,父亲终于懂得了孩子的不易,他妥协,或者孩子终于明白了父亲的无奈,她妥协。
不不不,没有谁会对谁妥协。
我们只能向生活妥协。
真相就是这样残酷。我以为一个13岁的少女,在经历父母离异,爱犬走失,第二次得到的爱犬被父亲送去狗肉店,被父亲强逼陪所谓的叔叔伯伯喝酒,错过天文展,被同父异母的弟弟夺去所有人的关注和爱,她会崩溃,或者,她会堕落。
可是面对高放即将落下的唇,她说,我不是想这样。
是的,我想得到安慰,我很难过,可我渐渐明白,那是我必经的。
这样的事儿,以后还多着呢。
我还记得读大学的时候,妈妈在镇上开鞋店,新进的货里有一双美丽绝伦的凉鞋,鞋子上有一朵小小的白花。我兴冲冲地拿了一双新的穿上,却遭到了妈妈的反对。
理由是白色的花穿上不吉利,看上去像是对还在世的爷爷奶奶的诅咒。
已经是大二的我,接受了高等教育,何曾愿意接受这种迷信的说法,而拗不过我的妈妈,直接把崭新的鞋子扔在了大街上也不许我穿。十七岁的我在和母亲的对抗中,左脸被扇得红肿一片,嘴角出血。
而后来搂着我眼泪都快掉下来的妈妈,我懂她的痛。
这件事情没有人妥协,我仍然心疼那双鞋子和失去了那双鞋的自己。为什么那时我没有力量去维护自己想要的东西?
可成长往往正是这样。这部电影里我的情绪没有自始至终站在哪一派,我有时觉得李玩太过分,有时觉得爸爸太虚伪,有时在他们的眼泪中,痛得不能自已。
我们不断在成长中失去挚爱,却也不断在失去挚爱的过程中学会妥协,跟世界和解。因为没有选择,没有人有能力去构建平行宇宙,让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重新选择一次,或者并行不悖,得到成长,得到宽宥,得到爱,得到理解。
正如万能青年旅店的那首《揪心的玩笑与漫长的白日梦》中所唱的: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和爱。
人生,可不就是一场揪心的玩笑,和漫长的白日梦么。在几场号啕大哭后,李玩学会了合乎时宜的微笑。
面对弟弟生日宴会中的热闹欢快,她笑;面对爸爸时,无论他是美好的爸爸还是丑陋的爸爸,她也在笑。
电影最后一幕画面,是李玩在冰场看着两三岁学着滑冰的弟弟,一次又一次摔倒,哭喊着求助却得不到教练伸出的双手,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可摔跤是学会滑冰必须走过的路。
正如痛,是成长必须走过的路。她突然明白,这世界,并不是只亏待她一人。
从不记事的孩提时代开始,我们就在反重力飞行,不管翅膀有多重,都必须要飞起来。
写在最后:我几乎是一口气大约20分钟用手机写完了这篇文章,这部电影并不大众,豆瓣评分也没有高到逆天,却让我觉得这是我近年来看过最好的一部电影。而去写这样一篇朋友圈90%的人都没看过的电影,我深知对吸粉毫无用处,可我感激自己,我还能有仅仅因为不吐不快所以写字的能力,这是上天赋予我的超能力,爱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