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康的世界中,我们终究无法达及那个理念的世界,连所指都显得那么无趣,我们在能指的世界里展开现实世界中的符号界与想象界,并在其中崩解那个朝向理念世界的企图,在人性的自我关怀上,逻各斯主义中心下的理念的世界恰恰是符号与想象的共谋!所谓艺术的世界还需借助尼采的游戏精神和超人理论来过渡性的理解!这一场,着实烧脑,在柏拉图,拉康,尼采之间,我们探寻着那些奇妙的接口来增进我们思维的自旋!
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进入理念世界,对符号产生的建构是个前提。老T用他自己的点滴经历让我们感受对符号的建构过程,感受理性与感性之间那片辽远的开阔地,在符号的建构过程中“我”在不断的自我建构中拥有主体性,这个主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体的统整性,以主体的姿态,我们可以逐渐的接近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接口,在这个接口中,又一个关键词浮现出来——使命感!
使命感,是一个人对自我天然属性的寻找与实现过程。这里想起老T分享很多年前在看《辛德勒名单》时候,听到“我们遭遇这样的屠杀,我们的上帝在哪里”这句台词时内心那种触动。主体到底在哪里?我是主体,还是上帝是主体? 倘若上帝是主体,人便成为一个受害者,如此的遭遇,拯救我们的上帝又在哪里?但当“我”成为一个主体,“我”的内心生发出使命感,成为一个视生命为粪土并将踩踏过去的狂人,便不再质问上帝在哪里,而是即使被屠杀,也要保有那份尊严!就像巴顿将军,前一夜灵魂在圣经中与上帝同在,而第二天的战场上却历经无情杀戮, 这其中的意志、激情与使命感是一种什么样无法言说的存在!
说那么多与遥远的存在,回到我们身边的存在,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一个良好的超我功能可能会让孩子更可能进入到理念世界,因为超我功能是一个内在支架,一个不良好的内在支架无法与理性世界进行对接,一个良好的内在直接也影响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程度。老T用“山上杨过”的案例让我们感受缺少超我功能状况下的一种弥散状态,弥散不是迷茫,迷茫是说明这个人具有一定的超我功能,并且在寻找自己目标的路上,而弥散是没有约束力,没有敬畏感的,需要靠幻觉生存着的超我缺失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对世界的认知是缺少比较的,也无法进入符号世界!
那么,符号世界和理念世界之间的距离又在哪里呢?我想,通过大阳的例子就能找到这个答案吧!老T详细的描述了他和大阳在是否写钢笔字的问题上的交流过程,老T带着八岁的女儿去了解她的铅笔字写的好在哪里,与印刷体比较,上下的位置是好的,左右的结构也是好的,大阳的字没有印刷体那么方方正正,但却在文字协调的结构中同时表达出印刷体所没有的个性化。
我们经常会和孩子说“你好棒”,但却很少会与孩子交流说你棒在哪里,这就是孩子不断形成自我确认的过程,通过帮助孩子看到他的个性化,看到他好的过程,而使孩子逐渐形成内在转化的能力,进而通过转换性内化逐渐形成自体的建构。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提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中的理想化双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理想化双亲同时提供适度的挫折和温暖的力量,在挫折中让孩子认识到那些自己必须去承担的部分,同时温暖的遥望着孩子走向他的前方,这就是自体建构的过程。
接下来,老T纠正了关于上节课阿鹏说的结构化和格式化的问题,是的,结构化是一个过程或者状态,而格式化是一种淹没和吞噬,每一个群体都逃不掉一个结构化的过程,而一个具有良好新陈代谢功能的团体是要在不断的结构、解构、再结构的螺旋形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升级与转化的,这样的团体极大的保有着成员个体的个性化,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而格式化则是一种高度统一化的组织架构,不允许个性化、不允许意外,也难以接纳新鲜事物!
开场白过后,我们常青藤组继续进行尚未完成答辩的两题:
首先是关于“一个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和责任之间的关系,假如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那么我该不该为昨日之我的一切言行负责?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班长引入相关的概念,假设两者完全不相关我们不需要负任何责任、如果是部分相关是需要部分负责的、如果是完全相关你就必须为一切言行负责,在我们领教了如此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班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有展现出一个超相关,也就是说,你所要负责的是生生世世!在答辩中,尽管班长羞涩的略显紧张,但我们都看到了渐入佳境的状态,同时让我们感受到班长的用心以及思维的扩展性!
在问题回答的过程中,丁丁不断的以提问的方式一次次的接近关于责任的边界的理解,老T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沉默了一小会,沉默过后,老T看着丁丁的眼睛,回答他的问题,“责任有很深的道德约束在里面,人生的每个阶段对责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责任是在关系中呈现出来的,你作为主体当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从另一个侧面也体现着你被需要的动力模式。有时候责任和人性是对抗性的,是相反的,那就像王石的婚姻,舆论中站在责任和人性的视角分成两种不同的声音。”这沉默中我看到T在大脑中快速搜索与丁丁问题对接的那个靶位点的过程,而至于我,在交流中往往只是交流、启发、思考的过程,差别就是在于一个在输出中思考,一个在思考中输入!
下一个问题是关于对多余之物的追求是否是天性使然?老T说,人对是先天对匮乏有恐惧的本能的。是的,我们不断的要,不断的得到,在没有止境的循环中得到的是一种对存在感的不断确定。当今很多人在追求素食主义的极简生活模式,而如果仅仅是对这种模式的追求,那么其实就是与天性的对抗,我们无法对抗内心对多余之物的追求向往。而真正通往极简生活的并不是对这种模式的追求,而是不断的接近你自己的恐惧,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接纳与沉淀,佛家说的空是一种接近欲望与穿越欲望最终达到放下的过程,而非与欲望的对抗与压抑!
完成了常青藤组的答辩,我们就进入到0083组对若水组问题的答辩阶段:
首先,柏拉图洞穴理论在心理学中高度运用?
CY在努力的和很多心理学理论点做生硬的对接,从弗洛伊德的意、前意识、前意识,到皮亚杰的适应理论,再到温尼科特,到客体关系,最后落脚到自体心理学,或许CY花了很多心思,但对接的生硬让我们不禁唏嘘,不过还好,最后她抓到了科胡特说的自恋,自恋投射阻碍着我们自恋的发展,反观自恋投射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世界与我们的经验性之间存在着那么巨大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就是我们自恋投射中扭曲掉的那些内容,如此状况之下,自恋对自体的发展造成强大的束缚;但倘若自恋投射有了旋转和调整的可能,自我认同在不断的转化中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等级水平,而表现在于你是否可以确认你的个性化,你的气质是独特的,并且可以被欣赏的,这个时候的自恋就成为了促进自体发展的因素!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在CJ和LJ的回答中,我并不想关注问题本身是什么,我只知道在那个当下我很享受,CJ的文字那么美,那么让人动容,只可惜,可能是LJ略显焦虑,念的过程有些赶,没有流出足够的体验的回旋空间。而LJ的关于时间的感受,也是超棒、超有感染力的表达,特别是最后的那一句“最终在时间里离开人世,而时间依然在继续”,满满的情怀和坚定!
关于母性,LXF说“作为一个失败的母亲,我不应该没有感受”,这句话很深的触动到我,这是一个母亲多么强的反思和接纳性啊,LXF的回答看似没有理论架构,但她用自己的感受力作为一个框架很深的在朝向本心所在的方向,从本能,到悲剧性女性的故事,到母爱, 再到杀死自己孩子的母亲,作为一个母亲的自恋发展水平很深影响着孩子的自体发育,当作为父母的保鲜期一旦到期却坚持使用保鲜剂维持的状况下,孩子不同程度的被父母剥夺了在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母亲的强大臂膀有时候并不是在保护孩子,而是遮挡了孩子看世界的视线!
说到母性,不能不提的就是父亲,我们说母亲和父亲在家庭中的合力造就一个孩子自体的相对统整的功能,孩子天然的能量是未分化的,母亲更多的需要保护这种能量的容器,而父亲作为超我的能量搭建空间中的内部结构,对被保护的能量行驱力控制。PTR小朋友是能量非常大的孩子,伙伴们都感受过他紊乱的力比多释放过程,在一次吃自助餐的经历中,PTR看到自己喜欢的汉堡包,喜爱唤起孩子本能的占有欲,加之不良的驱力控制状态,小朋友拿着一大盘汉堡包,微笑着、贪婪的叼着其中一个汉堡包出现在大家面前,现场所有人被这种状况所震惊,于是纷纷从盘子里拿走了剩下的汉堡包,PTR充满期待的又回头看向自助台上的大盘子,还好,那个装汉堡包的盘子已经洁净的空在那里了!当晚上老T带着PTR的过程中,老T拿着平板电脑安静看书,将两个蛋挞好好的放在旁边并没有吃,而PTR吃完盘子里的东西转身要去拿的时候被老T制止了,并柔和但坚定的告诉他“你不能再吃了,你看,张老师的还摆在那里没吃呢!”于是,孩子停下了,张老师作为一个父性的超我角色,以榜样的方式着孩子驱力控制的过程,就这样,PTR就静静的看着,看着其他人吃也并没有吵着要吃!
关于尼采对希特勒的影响,这个问题上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尼采的妹妹,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是典型的纳粹主义者,她滥用尼采的理论而对希特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尼采导致了纳粹主义与法西斯化是不可取的。这个问题上SH调动了全家带给了我们一个的精彩答辩!这里如果再次回到理念世界,我们说希特勒是疯狂的理性家,理性世界之于希特勒成为了哄惑人心的媒介。
最后关于美国的第一次觉醒运动和第二次觉醒运动,ZY和HSQ的激烈辩论是大家一定印象都很深的点,但我想大家的感受也会千差万别,关于这段历史,是我知识的空缺项,但在激烈的碰撞中,情绪的对冲过程,我想说情绪是理性世界的隔墙,隔着交流双方的内容,而只是墙上透着些许光斑,你看到对方整体表述中的只言片语,于是,只言片语成为符号,两个交流的轨道就这样在不断相交,分开,再相交,再分开的过程中进行着!
到此,深度阅读季无论从课程设置,还是课程内容上都结束了!但是,我想深度阅读带给我们一种永远不会结束的阅读习惯,大数据时代的今天,阻碍我们的是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不是信息链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