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有一集讲了《费马大定理》,至于什么是“费马大定理”,罗胖都没能说明白,我就更不明白了,反正是一个难到300年都没有人搞明白的定律,但是罗胖在这一集讲明白了两个点:
1.数学是独立存在的一种真理,它充满魅力;
2.数学这个学科之所以得以发展,完全是来源于——兴趣。
既然数学充满魅力,那还是很有必要好好学习的,但是由于我们小时候数学被玩坏了,导致出了大学校门,就再也不想提及了。但是不管再讨厌数学,它依然会被作为基础学科列在我们孩子、孙子、重孙子的课表里,逃不过的就只能面对了,最近看了一本书《蒙特梭利:儿童数学能力训练》,发现原来数学启蒙也没想象的那么难啊。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数、量、图形与空间、逻辑的关系就是数学启蒙,这不仅仅是可以为孩子在未来的小学学习中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中的逻辑思维能力。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强调:一定要遵循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对于启蒙阶段的孩子来说,孩子获得有关数学的感性经验是来源于生活的,并且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的,家长只需要提供符合孩子年龄阶段需求的材料和场景就行了。材料有玩具啊、绘本啊,场景呢就是游戏、或者生活中有关数学的对话等,数学启蒙就是这么简单。
下面有一些自认为比较好的数学启蒙“辅助工具”:
绘本
安野光雅的《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和《美丽的数学》,是我本着数学启蒙的目的买的2套绘本,《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儿子一个晚上就全部看完了,之后又连着看了一周的时间,他非常喜欢,当然他的喜欢跟数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完全是因为喜欢画面和故事,绘本的主人公是一个“胖头陀”和一个“瘦头陀”,他俩经常搞一些发明创造,场景设置得滑稽有趣,叙述风格也很可爱,很符合小孩子的审美。但是里面有些地方出现了“数列”这种高深的“难题”,有些家长会反映安野光雅的书有点难,但是孩子一时不能理解的话,把他当作单纯的绘本来看就好了,因为“数学启蒙”跟“数学学习”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的兴趣。
** 玩具**
积木:数学启蒙的玩具最接地气、且最易操作的就数“积木”了,几乎每个孩子都人手一份。孩子在玩积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体验积木的形状、大小、颜色的不同,来积累对于空间关系、几何形体、测量等数学经验和知识。比如方的有几块,圆的有几块?蓝色的有几块?红色有几块?哪种积木多?哪种积木少?搭一个房子用了几块长方形?几块三角形等等。积木可以涵盖数学启蒙中的数量、形状、排序,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空间等等数学概念,只要使用得当,数学启蒙不费吹灰之力。
扑克牌:在《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里,就有小人们制作扑克牌,让孩子们找错误的场景描述,非常有意思。我们也可以使用扑克牌与宝宝们互动,数扑克牌上的方片有几个啊;方片4加上方片6变成方片10啊;或者是分类整理啊,诸如此类。
另外孩子在玩沙玩水的游戏中,除了丰富孩子的感官感知以外,让孩子通过用各种形状的容器盛装沙和水,经历实践的感知操作,积累经验,逐步感悟,在脑海中逐渐构建起容量守恒的概念。
游戏
角色扮演:孩子们都非常热衷于角色扮演的游戏,比如“小卖部”游戏,可以将商品分类摆放,让孩子熟悉分类的概念,然后在进行买卖的过程中,来学习和练习数字的加减运算等。
绘画和手工:《蒙特梭利:儿童数学能力训练》这本书里提供了很多数学启蒙的手工图例:
平面形状认知-折纸、拼形状
立体形状认知-立体折纸
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孩子能伴随愉快的情绪获得数、形的经验和知识,形成初步的数学概念,而且这样的记忆明显要比单纯和刻板地进行学习要好的多。
巧虎
巧虎系列可以多维度的帮助孩子进行早期的启蒙,特别是好习惯和数学启蒙方面。巧虎的数学启蒙很全面:基础的形状、数量、分类、排序、比较等都有涉及,而且用的工具贴纸啊、玩具啊非常符合孩子的喜好,值得推荐。
生活中随时随地的数学启蒙
生活中很多数学启蒙的练习道具可以随手拈来、而且可以做到随时随地输入,除了认识数字和加减法,还有很多数学启蒙的内容:
分类练习:按照不同的特征区分事物;
排序练习: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排列;
比较练习:大小、长短、高矮、宽窄、粗细、轻重、胖瘦、找区别、找对应等
空间练习:点、线、面,距离、空间、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等。
有时候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我们刻意去安排场景和对话,我们一定要抱着“不强迫”和“不验证”的理念,即使孩子的解答是错误的也没关系,重要的是玩,其次才是数学。
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这是你在全心陪伴,而不是你在教授知识,只有在遵从孩子的主观意愿的前提下,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他才会真正愿意主动去了解和学习。
华罗庚说过:“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在数学启蒙中,我们要带给孩子更多的是“数学”所呈现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这种能力去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数学启蒙”只是你和孩子之间一个很小的一部分,每天30分钟足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