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和一个妹纸聊天,她说她昨晚睡得挺早,我不留意的问了句“几点睡的”,她很自信的告诉我“12点多一点”。12点多一点已经成为早睡的标准了?是我太落伍,还是时代更新换代太快。
听过《我是演说家》中周西的演讲,竟然和荧屏里的观众一样,情不自禁落泪了。20出头的姑娘像女汉子一样活着,每晚都是第二天睡觉,第二天又像打鸡血一样战斗,不知疲倦,只有当特殊的几个月到来时自己才会给繁忙的身体放个假。
睡眠,成为生活中最廉价的附属品,有时候甚至讨厌自己瞌睡太多耽误工作进程、浪费娱乐机会,于是常常“头悬梁锥刺股”;亦或是成为衡量自己刻苦的标准,即使没事可做,也要磨叽到第二天入眠;还或是连续不断的外界声音介入“某校图书馆即使夜深人静也是灯火通明”、“别人家的孩子优秀的成绩总是‘熬’出来”……所谓的美容觉也就是口号而已,所谓的早睡早起也就成为历史的烙印,所谓《爱情公寓》中“睡眠是一种艺术——谁也不能阻挡我追求艺术的脚步”也化作戏谑。
好像每一件事都可以超越睡眠的重量。当工作未完成,不得不挤压晚上的时间加班加点,周围也丝毫没有沉睡的迹象,偶尔撩开窗帘,外面仍旧车水马龙,耷拉着双眼透过窗户还能看见穿着露骨的夜女郎和叼着雪茄的纨绔子弟。再也感受不到几米漫画中描写的《月亮忘记了》,也感受不到“雾里望月,月飘渺;醉眼看灯,灯亦醉”的宁静。悠闲的日子里,或者去倩女幽魂里面寻找着“贝微微”来个夜深人静的幽会,或者沉溺于魔兽中杀个片甲不留,或者蜷在舒适的床上刷着微博、聊着微信,或者慵懒地躺在沙发上吃着薯片看着肥皂剧,或者和自己的他(她)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理……只是,还早,可是,就不愿早睡。
终于有一天,身体开始释放亚健康的信号——头痛欲裂、病骨支离,顿时发现自己从过去的10小时睡眠渐渐变成8小时,然后成为6小时甚至更少。第二天再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黑眼圈继续在恶性循环的泥淖里挣扎。等挣扎不动了,躺在白晃晃的病房里,看着点滴进入自己的血管,冰冷的药液让沉浮的灵魂安静下来。夜幕又降临了,这座城市依然红灯绿酒,只是窗外让人眼花缭乱的霓虹灯、令人心烦意乱的车鸣声以及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的小轿车已被玻璃窗隔离到那一头,这一头的自己熄了灯、闻着医院里弥漫的消毒水,缩进被窝,入眠。
有位老师说过“每天高效率工作6小时,足以”;一位学者座谈,生活和工作在乎的激情和投入,时间的堆砌只能演变成生活的附庸。如同车轴,不断的转动只能造成“嘎吱嘎吱”的作响和轴承的损坏;如同机器,昼夜不停的做工只能酿造加速折旧的后果。
曾看过一篇票圈推文《睡觉越少,智商越高》,不禁觉得有些荒谬,拥有“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的工匠精神诚然推崇,但绝非盲目透支身体的每个器官去实现价值创造。
此时,被论文所迫的研究僧还有争分夺秒敲着代码的程序猿以及没日没夜工作的白领一族必定会翻着白眼、口吐白沫予以鄙视,成千上万的理由鼓动着耳膜,只是因为拥有“年轻”的资本。于是乎,领导开始呼吁“年轻人要少熬夜”。
无意中,和几个朋友回忆过去,单调的日常只能坐在电视机前,而控制权全然掌握在电视台手中,10点之后便无力的握着手中的遥控器从频道开头调到频道末尾,电视台似乎也是商量好一样,除了播放减肥广告就是抗衰老产品,或者是有惊有喜的点播台,运气差点的就只好面对跳动的白屏。心中有些小期待,希望有未曾蒙面却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点播“百变小樱”或者“猫眼三姐妹”,就是“足球小子”也能欣然接受,但出钱的老大们貌似只爱听“如果大海能够换回曾经的爱,就让我用一生等待……”,等待不了所谓的奇迹就只能带着遗憾洗洗睡吧。
而如今,太多的娱乐活动冲蚀着业余生活,视频app软件可以摆脱电台的垄断然后肆意地选择喜欢的电视剧,逼真的魔幻世界可以逃遁现实的压力,一局又一局的阿瓦隆可以忘却身边的烦恼,实在不够再去通宵经营的KTV来个深情对唱……原来,晚睡癌也是时代的产物,只是越来越廉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