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母亲节,那就写一写母亲的故事吧。
母亲出生在一个大家庭,是家中的长女,家中还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
母亲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姥爷,今年快八十岁了,腿脚依旧很好。去年一家人爬山,他一个人跑在最前面,还非要爬上山顶上最高的那块大石头。
他偶尔会讲起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他的祖上是地主,在当地算是不错的人家,但到姥爷这一辈,家境已经不行了。三兄弟到了成家的年纪,家里给了老大一笔钱,把祖宅留给了小儿子,姥爷就分到了一些农具。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刚过去两三年,粮食还是经常不够吃,母亲常说那个年代的贫困是我们这一代没法想象的。
姥姥来自邻村,家里缺衣少食,他们结婚的时候,真的是一穷二白。房子家具都没有,只能租住在祖宅隔壁邻居的一间空房里,日常起居,生火做饭都在这里。
母亲就在这里出生了。她的童年,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姥爷和姥姥每天都要外出挣工分,没人照看母亲,只能把她也一起带上。后来家里的其他孩子陆续出生了,她就肩负起了照看弟弟妹妹的责任。
虽然家里穷,姥爷还是砸锅卖铁,把孩子们都送去了学堂。母亲早起先放牛,做好全家的早饭,再走五公里山路去上学。放学回家,边做晚饭边写作业,等弟弟妹妹吃完饭,再洗碗帮着他们洗漱。不上学的日子,她就去田里帮姥姥姥爷做农活。
在这样的条件下,母亲依旧学习很好,还能辅导弟妹的学业。家里五个孩子都要上学,田地里的收成有限,上学又需要现金。姥爷找了一份拉板车的工作,做起了苦力。他们将山里窑厂烧制好的瓶瓶罐罐,拉到各个省要采购的厂子里,短则十天半个月,长则一两月不归,吃住都在板车上。
姥爷和姥姥辛苦了快十年,终于攒够了盖房子的钱,一家人结束了寄居的日子,母亲说她再也不用挤在厨房的草堆边睡觉了。
房子建在村子附近的一个小山下,本来四周就有很多林木,姥爷又种下了一排竹子,一棵板栗树,两棵银杏,远处山坡上则是十棵桃树,栀子花,茶树,以及一些无花果,这一方土地都变得雅致起来。
我一直觉得姥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他懂阴阳五行,易经八卦,村里的红白事都找他主持;字写得好看,也爱奔走,本族的族谱是他跑遍两个省整理的;他爱整洁,审美也好,家里每日打扫,一直都井井有条。在他有了自己的房子后,他又用自己的双手造了个世外桃源!
即使姥爷拼命挣钱,在母亲高中毕业那年,家里还是拿不出钱来供她读大学。母亲就这样结束了校园生活。
母亲有学识,又出落得亭亭玉立,很快就有很多乡亲来说媒,但她一直没点头。
二十岁那年,一个本村亲戚介绍了十公外村支书家的二儿子,比母亲小一岁,也是高中毕业,在村里当老师,村支书家共有三个女娃,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已经出嫁了,剩下小女儿还在上学。
他们的见面很顺利,一年半后举行了婚礼,再一年我就出生了。
与父亲成婚后,本来以为母亲可以过一些清闲的日子,但父亲的一大家子,加上一个家庭酿酒作坊,也需要母亲打理,偏巧还遇上一个不太会疼人的婆婆。
我小时候的记忆就是,母亲先在奶奶家这边终日忙碌着,周末我要去姥爷家,她骑车送我过去,又开始帮姥姥做家务。
她和父亲又养育了三个孩子,父亲赚钱养家,母亲照顾孩子,每个孩子相隔三岁,在二十年的时间里,她基本都围着这三个孩子转。好不容易三个孩子都长大成人,弟弟又在大学期间患上抑郁症,母亲刚要放松的心又变成整夜整夜睡不着。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母亲的前半生,我觉得“辛劳”二字很合适。母亲这半辈子,早些年为自己的家牺牲了很多,后来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又为小家庭承担了太多。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她可以自私一些,为自己的喜好也留出一些空间。
母爱,是完全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母亲对我们的所有期待,是希望我们可以平安快乐的活着。
今天母亲节,我专门问她有什么想要实现的心愿,她生怕我们又花钱,赶紧在群里说:没有,伴随一个调皮的表情。
我的心里却变得五味杂陈,感觉做什么也无法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希望疫情快些结束,我想带着她一起去旅行。
祝愿天下所有母亲,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