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表达愤怒时会通过语言、语音语调,或者肢体动作,传达出“你真笨”“你真自私”或者“你什么都不懂吗?”他们事实上给予别人的信息是“你这个人没有价值;你不配得到尊重”。当我们从别人那里获得的是伤害性的信息时,会选择本能的自我保护,要么是攻击,要么就是撤退,这时在心里会认定对方不对、很坏、自私,最终导致关系恶化,无法自拔,破坏性极大,因为它传达了你的愤怒情绪以外,还有人身攻击和批判色彩。那么有没有一种具有建设性的表达方式呢?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建设性的表达方式不是去批评,攻击,指责,抱怨对方,只是干净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出自己没被满足的需求。具体分为以下三步:
1、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种表达说来容易做好难,做好这点首先需要具备觉察的能力。在愤怒的情绪出现时选择放慢速度,能量向内回收,觉察自己的身体、情绪和心理的感受,区分现实、心理与原发的情绪。其次是逐步建立自我,接纳自己,关爱自己,分清边界,明白我要什么我不要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只有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自我意识强大,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觉,不抱怨不攻击。再有就是位置的对等,不止是平辈之间,也包括与子女下属,将对方真正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才能做到不评判不指责。
2、感受对方的情绪,探寻其中的原因
传统的教育使我们不善于区分感觉,分不清感觉和情绪,更弄不明白自己和对方的情绪,到底是对方带给我的感觉,还是我感受到对方的感觉。在愤怒的状态更加无法冷静,这时我们需要放慢速度,理清自己的想法,不要去猜测别人的想法,直接询问,印证自己的感觉,探寻原因,才能避免带给对方伤害。
3、表达自己的需求
表达需求是一种不带任何期望的表达。一旦渗杂了期望值,需求就会带有控制性,对方不按自己的意愿做将会引起更大的愤怒。
举例:儿子半期考试晚上回到家,询问考试情况,他说题都做完了,就是犯了个错,答题卡学号填成了初中的,当时老公就火了“你怎么犯这么低级的错误,一天恍恍惚惚的,早就叫你要仔细点,你记到哪去了?给你们老师打电话,赶紧想办法……吧啦吧啦”我一听就坏了,语言中充满了指责和攻击,当时儿子就变了脸。本来能感觉到他的自责和内疚,我坐在他旁边正好听见他嘀咕“不就是一次考试嘛,多大回事。”防御模式立马开启,这样的表达根本没把他的真实想法传递过去。换成这样“听见你学号填错了我觉得很着急,会不会没有成绩?你自己为这事着急吗?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吧!”表达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