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冬至悄然而至,这个季节,再多的寒流也抵挡不住内心的暖意,冬至到,幸福的记忆也随之而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质极其贫乏,在我们老家河南,一日三餐,玉米糊糊,煮红薯,红薯干,磨面,烙饼,是主要食材,要想吃个白面馍就要等到过年,所以小的时候,特别企盼过年,盼呀盼,终于冬至到,妈妈说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所以大早上起来,妈妈拿上锹,提上筐,到门外边存放萝卜的窑里,先把上面的玉米杆拿开,再用锹把上面厚土小心扒开,白生生的萝卜露了出来,妈妈拿了半筐萝卜,然后再把土盖上,再用玉米杆把萝卜窑上面盖好,急匆匆的赶回家,先把萝卜洗净切丝,倒进烧开的锅里抄水十分钟,待萝卜丝熟了,捞出来用凉水泡凉,然后倒在面板上剁成碎碎的萝卜粒,盛到盆里,再剥一颗葱,洗净剁碎,花椒粒在锅里倍干,再用擀面杖擀成面,和葱一起洒到萝卜粒上,再烧一点点油往上一呛,香味立马出来了,用筷子搅拌均匀,饺子馅就弄好了,平时白面都舍不得吃,今天妈妈多和了点面,说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好长时间都没吃饺子了,要让我们吃顿饱饭,面和好了,醒了一会,妈妈就开始包饺子,妈妈做饭手艺好,尤其是包饺子,包了好多花样,这边包了一排小鱼儿,那边包了一排弯月亮,还包了好多小老鼠,一个个真像艺术品。
放学铃声响了,我们兄弟姊妹几个一路小跑回到家,妈妈在大门口迎接我们,说你们想吃啥,我们几个异口同声的说想吃饺子,妈妈说今天是冬至,谁先说说冬至吃饺子的由来,二弟成绩最好,马上说,我说冬至吃饺子纪念医圣张仲景的,东汉时张仲景,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来辞官回乡了,为乡亲们治病,他返乡时,正是冬季,由于天气寒冷,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们面黄肌瘦,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到锅里煮,然后将羊肉,药材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医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治好了,妈妈说,老二说的对,就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的,走,回家吃饺子了,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了,我们几个吃的可开心了。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每每到冬至就想起妈妈的饺子,那味道,那亲情,无以言表,每逢佳节倍思亲,愿妈妈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