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吹牛不上税,那是没见过因为吹牛上税的。
做过地摊生意的,估计都知道有“赶圈集”这么一个说法。
一般在附近城镇里面,开放赶集的日子是不一样的。周一这个镇,周二那个镇,周三又是另一个,把附近几个赶集的地点跑一遍,一周七天也就过去了。下一周,还是那么七个地方,每周跑一圈,所以就叫做赶圈集。
几十年前有那么几年,我就一直在赶圈集,卖些生活日用品什么的。
集市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商品交易,税务局是绝不会放过这样增加地方税收的机会的。于是组织一群人,作为流动收税员,也跟赶圈集一样,每周固定的去那些个集市,向摊主收费。
流动收税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穿制服,走到摊主身边,从携带的皮包里拿出盖了公章的发票,直接跟摊主要钱。
常赶圈集的摊主都知道这个规矩,虽然他们没穿制服,时间长了也就认识了。口袋里提前预备好高档些的香烟,一见了他们赶紧堆出笑脸,掏出带过滤嘴的烟卷,很恭敬的递过去。
毕竟都是半熟脸儿,谁也不会拉下脸来非要怎样。只要态度好,说上几句还没开张等讨饶的话,一般都会得到优待,少收那么一块两块——流动收税员是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的。
但是也有例外。那次我对面是一个小伙子,穿了半截袖的港衫,大喇叭裤,很时髦的打扮。面前摆了一大堆从南方批发来的蛤蟆镜,声音很大的吆喝着。
正巧有两个姑娘停在他摊位前观看,他为了促成生意,一个劲说自己的蛤蟆镜有多好,又说“我这一早上都卖了几十副了”。
好巧不巧,流动收税员过来了。他只顾着吹牛,没看见他们过来,也没看见我给他递的眼色,还在大声的夸着海口。
“你这生意这么好,多交点税吧。”收税员听了一会儿,打开皮包,亮明了身份。
其实,他还没开张呢。可是大话已经说出去了,流动收税员也亲耳听到了(注意,收税员心里知道他在吹牛,估计是瞧他那身二流子打扮不顺眼),他只好乖乖的交了钱。
而一开始站在摊位前的两个姑娘,一看收税的来了,也就失去了参观的热情,径直走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