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小儿读唐诗三百首,读到李绅的《悯农》时,感触颇深。我是个农村人。深深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更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想信我们的父辈,更能感知它的真正含义。
小时候,父亲常常给我讲爷爷奶奶的故事。那时候,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了。爷爷奶奶领着父亲和姑姑出去要饭。不小心把姑姑弄丢了,费了好大劲才把姑姑找到。那时候,揭不开锅的人家有很多。为了生存,人们把树叶、树皮、野菜都吃光了,还是饿死了好多人。
奶奶曾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这家人爷俩地里耕作,儿媳妇家中洗衣做饭,料理家务。眼瞅着再有个把月新麦子就下来了。算计来算计去,家里仅有的地瓜面,玉米面也就只能将就着吃十多天了。媳妇愁的彻夜难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点也不假。媳妇苦思冥想,怎样才能解决这吃的问题呢?
这一天。爷俩下地回来。连饿带累地步履蹒跚。儿媳笑脸相迎说:“爹爹喝口水歇歇,尝尝我做的好饭。”给爷俩一人盛了一大碗,爷俩吃的津津有味。吃饱饭,公公问:“你这是做的啥饭?有嚼劲,紧盈盈地还怪好吃来。”儿媳红着脸说:“爹爹,是媳妇扒了屋顶的烂麦桔草,用清水淘干净掺了玉米面上锅蒸的,还望爹爹不要怪罪。”公公笑喜喜地说:“刚好,刚好,终于找到能吃的了。这样,在新麦子下来之前。咱们一家人就不会饿死了。你是好样的,尽管做着吃就是。这时候下雨还少,屋多少漏点也没关系,只要饿不死就会有希望。等下来新麦桔,咱们重新拾掇屋顶就是了。”儿媳妇欢天喜地每天都做这个。有时候改改口味,里面加上少许盐,葱姜蒜,加上点油放上地瓜面、玉米面蒸了会更香。眼看屋顶的烂麦桔草吃的差不多了,新小麦丰收归了仓,接上了口粮。爷俩重新给屋顶敷上了新麦桔草。丈夫感叹道:“亏了这一屋顶的烂麦桔草,救了咱全家性命。”
父母亲都是从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过来的。勤俭节约时刻铭记在心,家里生了毛的煎饼。母亲总是上锅蒸蒸吃,或者用鏊子烙成煎饼卷吃,一点也不舍的扔。现在,人们生活都富裕了,父母依然劝我仔细过日子,好好积攒,精打细算,家有余粮心不慌。很多年轻人总感觉,如今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的,虽然是有房贷车贷压着,存在得过且过的膨胀心里,总感觉明天一切都会好的。该浪费浪费,该挥霍挥霍,从不计后果。
这些年,粮食连年丰收。人们惜粮节粮的观念日益淡薄。食物浪费现象日益突出。与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相径庭。俗话说:“人无俭不立,”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种类的极大丰富,“舌尖上的浪费”无处不在。
我干厨师那些年。曾亲眼目睹那葱烧海参、三鲜鲍鱼、椒盐龙虾、霸王别姬、葱油海螺、清蒸鲈鱼、清蒸大螃蟹、韭香海肠、白灼大虾、九转大肠等等,价格不菲的菜品。撤下来的盘子里,很多大都吃了一半,甚至有的只吃了一点点。总感觉他们实在是太浪费了。吃不了少点菜或者打包也好啊。再后来,去了公司上班。有时加班,就发加班餐。饭盒里一荤一素两个菜加俩馒头。我吃着也可以,年轻的工人很多干脆不吃。总说:“一点也不好吃,下了班去下馆子。”我捡了馒头回家放冰箱里能吃很久。他们没有经历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没经历过食不饱腹的饥饿年代。小到个人,中到家庭,大到国家,时刻都要有危机意识才是。不能在刚刚走向富裕路的时候,就把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扔掉了,忘危必乱。
如今,新冠疫情还在全世界蔓延。火灾,水灾又加剧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压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危机感。从一粥一饭,一点一滴做起。一起珍惜粮食,养成文明就餐的好习惯。响应习主席一直提倡的光盘行动,勤俭节约,不浪费资源。
的确,我们中华儿女都应该做到居安思危,发扬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滴滴水珠汇流成河,条条河流入大江。民富则国强,富饶发达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