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原意如是,兹承询及,特以奉告。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 叶圣陶
由于误会了语文的意义,以为语文是学世界文字的,其实可能重点是学中国文字的,所以不敢再随便猜测语文的内容。
这种误会细想下来也许是这样的,一方面语文科目的前身叫“国文”和“国语”,用于学习中华文章。台湾人民现在还是叫国文。另一方面大概是指人类可以共情吧,比如人类总是在犯错后为自己作些解释,中外都如此。
小学中学都开语文课程,含听说读写,也含为人处世。大学语文是否也是呢?
语为口语,言语。如演讲,会谈,辩论,座谈,清谈(可以教授?)。有点像美国总统竞选科目? 特朗普的“语“水平是不是比希拉里好?如此著名辩手孟子应该可以一试。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孟子·滕文公下》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韩非子·说难》
文为书面表达,如文字,文章,文学,文化。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六》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
成天下。”——《周易·贲卦·彖》
书面的优点是可以传承,几千年前的语言观点当时“语”出来不记录和传播便流失了。书面表达可以继承,传播,讨论。讨论多了便可以成文化,可以化天下。如何化天下呢?先做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吧?
东南大学 《大学语文 》学习延伸
(一)语文的意义
(二)语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