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读经前的话
万事开头难, 写了第一篇读经心得后面就对于要写的结构有了一个规划。 相应部尼柯耶比较杂, 都是佛陀在同几个重要主题里面反复论述, 根据问的人和情况的不同从各个角度举例, 所以会显得有些重复, 但是对于想要搞清具体意思的后人就非常有价值了, 可以前后印证。 而且佛经并没有想象中的艰涩, 很多佛陀的教导都是白话文, 说的非常浅显易懂, 不需要往死里抠,就是字面的意思, 讲给普通人听。 唯一遗憾的是巴利文非常的优美, 各种像诗歌一样的短文充满着韵律音调, 就像是中国的五言/七言绝句一样,很多人信佛有一部分原因也是被这些美丽的韵律吸引, 这些却是各种翻译无法传达的。
SN.1.2
原文:http://agama.buddhason.org/SN/SN0002.htm
问「親愛的先生!你知道眾生的解脫、已解脫、遠離嗎?」
答「朋友!我知道眾生的解脫、已解脫、遠離。」
问「親愛的先生!但,你怎樣知道眾生的解脫、已解脫、遠離呢?」
答「以有之歡喜的遍盡、以想與識的滅盡、以受的滅與寂靜,朋友!這樣,我知道眾生的解脫、能被解脫、遠離。」
个人心得笔记:
这段第一遍看仿佛有点天书, 还好有英文的翻译在, 能够比较好的理解这些定义, 这也是一段佛陀和天人的对话, 天人想要知道终极的解脱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在这里经文说的 解脫、已解脫、遠離 有三个层面的意思:
1.指摆脱束缚、压迫的一种状态,包括精神和肉体上的。
2.自由, 像是把鱼儿放回水里,能够随心所欲地行动。
3.远离尘嚣烦恼, 像是在一个避难所或者安全的私人空间。
在我们看佛陀的回答之前要先了解以下几个定义:
受蘊,指的是[情感上的感受],為苦受(憤怒、排斥、焦慮、煩悶等負面情緒),樂受(愉悅、欣喜、高興、震撼、舒暢等正面情緒),不苦不樂受(沒什麼特別的心情變動、平靜的情緒)。
想蘊,指的是[記憶、聯想、比對、判斷],念頭, 推理, 思想, 腦海
行蘊,指的是[意志決定行為],為經過記憶、聯想和比對後,比對之最明顯想法,產生所謂意志決定,依此推動行為。
識蘊,是[六識],為六根緣六境所產生的覺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和意識覺知。
那么佛陀的回答就可以如此理解:
以对存在的渴爱被完全破坏,对想蕴和觉知的熄灭,和以安抚的方式使情感上的感受停止升起。
这里可能产生误区的地方是断灭见, 以为最终的解脱是一种彻底的虚无,人死如灯灭一般的寂灭, 但是这里佛陀的回答是描述了一种普通人未知的状态,也就是想蕴,觉知,和情感上的感受都熄灭和停止, 而这种状态是天人所问的最终解脱, 是一种摆脱压迫,自由的,远离烦恼的解脱,如果这种解脱意味着彻底的寂灭和虚无,佛陀又怎么会著书论说鼓励弟子精进追求呢?
关于涅槃其他经文段落应该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角度举例, 这里姑且先望文生义,理解成这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