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苏秦始将连横
苏秦游说秦惠王,劝他连横。连横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让秦国当老大,把“横”的几个国家“连起来”。当时的秦国非常强盛,其实是有实力做到的,结果秦惠王说,现在秦国啊“毛羽不丰、文章不成、道德不厚、政教不顺”,不听苏秦的建议,苏秦就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说,我本来就知道秦王你不会采纳我的建议,就算你采纳了按照秦国现在的情况也不一定能做到,所以我还是走人吧。此时的苏秦用光了盘缠,不受重用,形容枯槁,非常狼狈的跑回了老家。
一回去苏秦就郁闷了,老婆不理他,爸妈都不认他这个儿子了。于是苏秦大受刺激,当晚找出姜太公的书出来拜读,还出了“刺股”的典故。读书还是有用的,过了一年他就学成了,跑到赵王那里去练手,一下子就被赵王相中了,佩着相印红极一时。
一次苏秦去游说楚威王,路过洛阳,父母妻子都赶去迎接,态度极为卑贱。苏秦感慨说,一个人活在世上,权势和富贵真的很重要。
对于苏秦的遭遇,我表示很同情,一个人要经历怎样的事情才会被妻子父母都抛弃,权势富贵换来的尊重真的是尊重么?不过不管怎么说,悬梁刺股发奋图强确实是出人头地的好办法。
其二:张仪说秦王
这是张仪推荐自己的最佳言论。
开头就说,这是我张仪最忠心的想法,大王你听我讲完之后随你怎么治罪。然后夸一夸秦国兵强马壮,政事清明,打起仗来所向披靡,然后说明用兵打仗的重要性,接着就列举秦国三次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其实就是想说,大王你早点重用我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了,不过现在用我也来得及。
最后再次强调,大王你就采用我的建议吧,要是失败了你就砍了我。不过人家张仪在这里说的很高明,他说,“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这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告诉秦王,我的所有建议都是出于忠心,都是为了秦国着想。
不得不佩服这些说客的言辞。
其三: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这回张仪和司马错两个人在秦惠王面前争论起来了。他们在争论什么呢?到底是攻打蜀国还是韩国。张仪说,打韩国,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图霸业就可成功。司马错不同意,说打蜀国。蜀国虽是“西辟之国”,但是毕竟也是块地,攻打蜀国非但不会导致“挟天子”的恶名,还能增大秦国版图,使得秦国更加强盛富足,到时候韩国也必然会臣服。
这次秦惠王听了司马错的,花了六个月打下了蜀国,也收到了司马错预期的效果。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王面前要是没有多方面的建议,国家也不会长久,而要是君王刚愎自用,人才再多也是枉然。秦国的强大并非偶然。
其四: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这回张仪“又”去诽谤别人了,看来他并不好相处啊。
张仪对秦王说,你看陈轸整天在秦、楚之间奔走,楚国对他比对我们秦国还要友好,所以陈轸一定是在给自己做打算,想要跑到楚国去了。秦王听了就去问陈轸,说,陈轸你是不是真的要跑到楚国去啊?陈轸一听,知道肯定是张仪在搞鬼,就说,是啊是啊,张仪知道,大家都知道,我不去楚国去哪里呢?秦王还没来得及生气呢,陈轸接着说,如果人家不是看我对秦国忠心耿耿,又怎么会来挖墙脚呢?现在我这么忠心还要被猜疑,我不如就直接去楚国算了。秦王一听,是这么个理,就把陈轸留了下来。
被人诬陷诽谤先别急着解释,免得越描越黑,不妨反过来想想,别人为什么会那样说?要是真像别人说的那样,我有什么好处吗?智商正常的人都能发现,其实一切都是在造谣罢了。
其五:陈轸去楚之秦
这回陈轸从楚国出差回来了,张仪没有放过这个机会,马上跑去和秦王说,大王你看,陈轸作为秦国大臣,竟敢经常把我国的国情泄露出去,我张仪不愿意和这样的人共事,大王你把他开了吧,要是他要跑到楚国去,大王你就砍了他。
秦王其实是不相信的,于是他就亲自找陈轸谈话了。陈轸和之前一样,坦然的说,我确实要去楚国,我身正不怕影子斜。然后就打了个比方,说,一个男人有两个老婆,一个年老色衰一个年轻貌美,有人去勾引他老婆,年纪大的臭骂了勾引者一顿,年轻漂亮的却同意了。后来那个男人死了,有客人问勾引者,让你娶的话你选哪一个?勾引者选了老的,客人不解。勾引者解释说,当时我是想年老的答应我的,结果她却大骂了我,我要是娶了她,以后遇到同样的事情她也会去骂别人,而漂亮小姑娘现在答应了我,以后还会跟别人跑的。
紧接着陈轸就说,要是我真的总是告密透露国情,我这种人就像年轻貌美的小媳妇一样,终究不会被人信赖,楚王必定不会收留我,反之则能证明我是怎样的人了,因此我必须去楚国。
同样是被张仪陷害诽谤,陈轸上次正面反驳说,正是我忠心耿耿才会被人器重,这次反面验证说,楚王留我就能说明我没有泄密。于是想要洗清自己的冤屈还要学会正反面论证啊。
其六:齐助楚攻秦
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曲沃,然后秦国就想打齐国。但是齐国和楚国是盟国,要打就要打两个,这可怎么办,秦惠王很烦恼。张仪让秦惠王备好马车和金银珠宝,说要去试试。
张仪是个大骗子,楚怀王是个大傻子。张仪跑到楚国,对怀王说,其实我张仪和秦国都很仰慕你,只要你和齐国断绝关系,我就劝秦王给你商于六百里土地。楚怀王心里乐开了花,马上在朝宣布,本王马上就能不废一兵一卒赚来六百里。大臣都跑来祝贺,这时候陈轸眉头紧蹙,一言不发。怀王不开心了,问他为什么不道贺,陈轸只说,六百里土地不一定能拿到,倒霉事是肯定要来了。怀王不信,拍着胸脯说,你废话少说,看我坐在这等六百里地。
结果秦国马上去找齐国,和齐国交好。楚怀王派勇士去骂齐王,和齐国绝交,完后找张仪要地。张仪说,我官小,只能给你六里地。怀王发现自己被骗了,就要攻打秦国。陈轸又说,攻打秦国不如割地给秦国,然后一起打齐国,这样打赢之后我们就能从齐国的土地里弥补损失,否则齐国和秦国联合起来,我们楚国必败。
楚怀王还是没有采用陈轸的建议,执意攻打秦国。结果秦、齐两国联合作战,韩国也跟着一起,楚国被三国联军打的满地找牙。其实楚国本来也是一个强盛的大国,国内也不乏人才,结果弄得几乎亡国,江山葬于不明之主啊。
其七:医扁鹊见秦武王
名医扁鹊去给秦武王看病,扁鹊本要给秦武王治病,结果大臣们说,这病治起来很危险吧,搞不好眼睛瞎了耳朵聋了。秦武王就告诉扁鹊,扁鹊一听,把器材都扔了,说,你一个君王,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听信不懂的人干扰治疗,治病尚且如此,秦国的内政恐怕也完蛋了。
其实国家再强盛,君王再英明,身边有着一帮不懂装懂还爱瞎掺和的人,好景也不长久。治国如此,我们普通人也要谨防交友不慎了。
其八:秦武王谓甘茂
秦武王想攻打韩国,派甘茂去带兵打仗。甘茂怕自己出去时间长了,秦武王会听信身边的谗言,于是给秦武王讲了个故事。
有个和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于是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母完全不信,继续安然的织布,过了一会,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母依旧不信,又过了一会,又有人说同样的话,曾母马上扔掉梭子,翻墙逃跑了。
甘茂说这个故事其实很讽刺,今天我甘茂自问比不上曾子,我们的关系也不比曾参母子,三人成虎,连曾母都会有所怀疑,更何况我现在外出打仗,常年不在呢,到时候别人说我坏话我就死定了,于是和秦武王签了盟约。后来甘茂攻打韩国宜阳,五个月都没能攻下,秦武王身边的大臣开始各种毁谤诬陷,劝秦武王撤军并将甘茂治罪。这时候甘茂拿出签订的盟约,秦王才坚定信心,派出全部兵力攻下了宜阳。
其实就算是君王,也只是普通人罢了,身边造谣的人多了,难免也会动摇。只是并非每个人都会那么明智,预先定好盟约,再说,届时有盟约我也不认该如何?
其九:甘茂亡秦之齐
甘茂从秦国逃出来,准备到齐国去,刚出函谷关就碰到了苏代。这时候甘茂狼狈不堪,借江边点不起蜡烛的姑娘的故事,希望苏代能够收留他。
苏代觉得,甘茂其实是个有本事的人,只是运气不好。于是苏代和甘茂一起演了场戏给甘茂提高身价。苏代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个有才华的人,如果让他跑到齐国去,他一定能通过齐国,联合韩、魏,这么一来就秦国是大大的不利啊,不如用高官厚禄把他召回,然后软禁起来,于是秦王就同意了,带着相印去齐国迎接甘茂。
戏才演了一半。秦王要召回甘茂,甘茂推辞不去,此时苏代前去游说齐王,你看甘茂这么受秦王重用,一定是个人才,现在他留在齐国,就是想等你任用他啊,这时候你要还不赶紧让他过来当大官,到时他一回秦国就不得了了。于是齐王拜甘茂为上卿,让他留在了齐国。
一出自导自演的货比三家,成功提高了甘茂的身价。当然戏虽然演得好,没有优秀的演员也是枉然。
其十: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魏丑夫是个大臣,名字虽然叫丑夫,但是事实上可能是个美男子。秦宣太后非常宠爱他,两人有着私情。
后来宣太后生了病,马上就要死了,死之前还下命令说,我死之后,要魏丑夫给我殉葬。
魏丑夫一听,当时就吓尿了,忧虑不堪,太后的命令不能违抗,自己又不想死,还不能直接去和太后说,于是庸芮替他出面了。庸芮问太后,人死了还有没有知觉?太后回答说,当然没有。然后庸芮就开始讲道理了,太后你知道人死了就没知觉了那你还拉着魏丑夫陪葬干嘛?再说,如果人死了还有知觉意识,那么先王在下面恐怕积怒已久,你不赶紧想着恕罪,还在这瞎折腾?宣太后一听,又恨又怕,只好放弃了让魏丑夫殉葬的念头。
人死之后什么都没了,所以活着的时候想做什么就抓紧时间,不过就算人死之后还有别的说法,那恐怕只有还不完的债了。
其十一:秦客卿造谓穰侯
讲了秦国客卿唆使穰侯攻打齐国的故事。这个客卿叫造,这个穰侯是秦国陶邑的老大。本来穰侯在陶邑呆的好好的,造对穰侯说,把握时机,带着燕国一起去攻打齐国吧,打赢了你就能当更大更牛的老大,不打赢你现在的位置都坐不牢。
结合全文,我推测本来穰侯正在为攻打齐国的事情忧心忡忡举棋不定,造这么一说刚好给穰侯加油打气,从穰侯切身利益出发,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另外,其实不管穰侯打赢了仗之后有多大收获,也只是给秦国增加了一些收入罢了。
其十二: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子是谁呢?范雎。范雎凭借王稽的帮助来到了秦国,希望得到秦昭王的重用,于是上书。
他先告诉秦昭王说,明君都能够知人善任,不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又提到四大美玉,表示自己只是没受到伯乐的亲赖,客客气气的说只要大王花个几分钟的时间见见我就行了。于是秦昭王看到了这份报告之后非常开心,派马车去迎接范雎了。
为什么范雎会被秦王任用?第一,贵人相助。王稽帮助他来到了秦国,还向秦王举荐。第二,范雎的文章写的谦逊朴实,让人看着舒服。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范雎运气好,遇到一个明君。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被重视?第一,贵人太少。其实不是没有王稽,只是自己的交际大有问题。第二,为人不够谦虚,总像李白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惜李白只有一个。第三,我就不说了。
其十三:范雎至秦
这时候范雎到了秦国,秦王亲自到大厅迎接,这待遇真是够高的了。结果秦王问他什么话他都只是“唯唯”,也就是嗯嗯、啊啊、是是应和两声。秦王长跪在席上,请求范雎指教。(遇到这样的君王我也愿意赴汤蹈火、肝脑涂地了。)
于是范雎提出了非常著名的“远交近攻”。字面意思,和偏远地方的国家结交,攻打靠近的国家。为什么这样做呢?范雎讲的十分完善,我暂且说说原因之一,你要是跑老远去打别的国家,光舟车劳顿就够你受的了,再说,出去打仗你派多少兵呢,少了打不过,多了国内空虚被附近的国家偷袭怎么办?当然,这只是范雎的解释中很少的一部分。
原文主要详细讲解了“远交近攻”的谋略,结尾带上范雎为秦王出谋划策拿下韩国的言论,不得不说范雎真有两把刷子。
其十四:天下之士合从于赵
天下的策士都在赵国讨论合纵的盟约。所谓合纵,就是与“连横”相对的,主张诸侯国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秦国。
秦王知道这事情之后非常担心,范雎说,大王不必担心,他们只是乌合之众,并不是真心想要搞什么合纵,只是想借机让自己升官发财罢了。
然后范雎就想了个办法,他派人带着金银珠宝去赵国分发,第一次相当于打了个广告,第二次就有了成效。那些谋士就像范雎说的抢骨头吃的狗一样“大相与斗”起来,合纵的事情迎刃而解。
要说范雎的广告学,我给满分。不过他这个广告建立在对那帮策士人性的了解之上,或许我们学习一下,自己也可以去做广告了。
其十五:应侯失韩之汝南
应侯是谁?就是范雎。这次范雎没了自己在汝南的封邑,秦昭王问他,你是不是很难过呢?范雎讲了个故事,意思大概就是我本来什么都没有,现在不过是恢复到以前的样子了,有什么好难过的呢。
范雎这心态不是一般的好,不知道是真的还是装出来的,反正秦王是不信,于是秦王派大将军蒙傲去了解。蒙傲说,我一个将军不能保住应侯你的封邑,实在是丢人,不如死了算了。范雎连忙答拜,拜托蒙傲帮助夺回汝南。
看来范雎这不难过只是说说而已,被秦王派人一试就露出了马脚。你现在在我秦王面前吹牛装大度,还煞有介事的讲道理,你让我今后怎么信你?我想范雎接下来的日子就难过了。
其十六:秦攻邯郸
秦国攻打邯郸,打了十七个月也没能攻下,有个叫庄的人就对秦将王稽说,你这将军当的,平日不赏赐下级军官,总是轻视属下,别看你现在威风,到时候别人在皇帝跟前说你坏话你就倒霉了,就算你和皇帝关系再好,也避免不了三人成虎。
果然,没过多久,有人说王稽谋反,秦昭王差点就把他砍了。这件事情主要讲了两个观点,第一就是命令要令在必行,不能模棱两可,第二就是不管你多么牛逼,永远不要看不起身边的人,最后,原文提到了“三人成虎”这个成语。
其十七:蔡泽见逐于赵
蔡泽被赵国驱逐了。(这个见。。。于。。。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被。。。怎么样了。)被驱逐了就只能走人了,结果路上还被人抢了炊具,真是祸不单行。
蔡泽听说秦国的应侯范雎这时候正在倒霉头上,他琢磨了一下自己本事,觉得可以取而代之。于是蔡泽还没到秦国呢,就到处宣扬自己有多厉害,说是到了秦国就能取代范雎的位置。广告打响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
蔡泽给范雎讲了陶朱公范蠡的事情,意思就是你范雎再不让位恐怕没什么好下场了。范雎听他讲的很有道理,于是真的就让位了。蔡泽当了相国没多久,就有人开始恶意诽谤他了,于是蔡泽当机立断,称病辞官回家养老,躲过了杀身之祸。
自古伴君如伴虎,做人要懂得见好就收,不然终会一无所有。
其十八:秦昭王谓左右
这时候韩魏两国想要攻打秦国,秦昭王说,当年他们那么牛逼的联军来攻打我秦国,我照样安然不动,更何况现在这些废物执政带兵呢?左右大臣都说,大王你真霸气,说的真好。
大臣中期把面前的琴一推,开始给秦昭王讲历史。你说当时智氏是不是很厉害,结果当他马上就能灭了韩魏的时候就被人害死了。秦国现在固然强盛,但是大王你这样的自信恐怕对社稷不利啊。
历史是一面无比客观公正的镜子,也是不断循环重演的车轮剧。
其十九:秦王欲见顿弱
顿弱是一个很厉害的说客,秦王想要见他,于是顿弱先抬高了自己的身价,说,我有个习惯,就是见了君王也不行参拜之礼,你要是不同意我就不见你。
秦王同意了这个条件,然后顿弱又接着说,大王你知道么,天下有三种人,有实无名、有名无实和无名无实之人,前两种是商人和农夫,最后一种就是大王你。秦王听了非常生气。顿弱接着说,大王你这么厉害,秦国这么强大,结果你却没能称霸,实在是可悲。现在你给我一大笔钱,我来帮你完成连横,让秦国称帝。
秦王推托说,我的国家贫穷,恐怕没那么多钱来资助你。顿弱听了,劝说秦王,等你有了天下,这点钱算什么?你要是得不到天下,这些钱也不会是你的了。秦王觉得很有道理,就“资以万金”,顿弱也成功帮助秦王达成了连横的目的。
总结一点,有些时候要试着从大局考虑问题,同时,很多东西都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其二十:顷襄王二十年
这时候秦国又来攻打楚国了,楚国面临着被灭国的危机。有一个叫黄歇的楚国人博学多闻,楚王就派他去出使秦国。
黄歇对秦王说,其实秦灭到楚国是早晚的事情,但不是现在。你要是真的想称霸,就应该休兵两年,好好让国家恢复一下。韩魏两国还没灭,现在来攻打楚国,秦国将后患无穷。与其攻打楚国,不如和楚国交好,这样韩魏就会齐力攻打齐国,大王你坐收渔翁之利即可。
其实国之将亡,并非一朝一夕,黄歇所谓的救国,也不过是帮助楚国苟延残喘罢了。
其二十一:或为六国说秦王
有人为了六国的利益来游说秦王,其实就是想让秦国不要继续打仗了。
这个人列举了赵国的事迹,观点就是人怕出名猪怕壮,现在秦国很强大,但是也是众矢之的,如果秦王你继续南征北伐,那么必定步上前尘。
其实这个人说的没错,古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是又不完全正确,在压倒性的优势面前如果不能一鼓作气,就会再而衰,三而竭了。说客的观点都没有逻辑性错误,关键在于君王的选择。
其二十二:秦王与中期争论
秦昭王和中期争论,结果说不过中期。秦昭王很生气,而中期却从容不迫的走了。
秦王的面子挂不住,心里一定想着把中期千刀万剐,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有人劝说道,中期真是运气好,他这么胆大妄为,要不是遇到贤明的君主,早就没命了。
于是秦王顺着台阶下了,心里美滋滋的,中期也没事了。
拍马屁是一门技术活,关键在于拍对地方。
其二十三: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濮阳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看到了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公子异人。于是吕不韦回去问他父亲,种田能赚多少钱?卖珠宝首饰呢?拥立一位君王呢?
很明显,拥立君王更赚钱。然后吕不韦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公子异人回国,并且真的帮他当上了皇帝。吕不韦做了笔大买卖,当了秦相,被封为文信侯。至于具体他是怎么做的,不妨自己去看看。
我们也应该有生意人的头脑,权衡利弊,并且作出最佳选择。更重要的是,作出选择之后要努力去实现它。
其二十四: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文信侯想通过各种办法来扩大自己在河间的封地,请张唐去燕国做相国。张唐一想,我又不傻,去燕国必经赵国,现在大家关系不好,我要是被人抓了岂不是就倒霉了。于是张唐推辞不去。文信侯很不高兴,但是又不能马上治张唐的罪,就让他先退下了。
文信侯的小儿子甘罗说,我有办法说服张唐,让我去试试。于是甘罗找到张唐,对他说,你看你跟以前的那谁谁比哪个更厉害?你看文信侯和以前的那谁谁比哪个权势更大?你现在还不如前人,文信侯的地位却比之前的还要高,他让你去做事你拒绝了,是嫌活的太长么?
如果只是说服一个人去别国当官,也不算是什么大本事。但是甘罗还去拜见了赵王,说,现在秦燕交好,赵国就危险了,大王不如送我五座城池,这样秦国就会和赵国交好,一起去攻打燕国,到时候收获可不止五座城池啊。
甘罗做这事情的时候才十二岁,我们那时候应该还在继续玩泥巴呢。
其二十五:文信侯出走
文信侯吕不韦被罢免了官职,他的属下司马空也逃到了赵国,赵王任用司马空处理国事。
司马空劝说赵王,如今想要保住赵国,只有割让土地,赵王不采纳,司马空请求亲自带兵打仗,赵王还是不采纳。司马空很无奈,只好离开了赵国。
途经平源津,平源津令郭遗很热情的招待了他,并且询问他战况。司马空说,赵国必亡,要是坚持用武安君李牧为将,大概能撑一年,否则不出半年。赵王亲信臣子韩仓,这个人不是什么好东西,李牧的下场可想而知,赵国的命运也已经注定了。
果然,韩仓诬陷李牧,名将李牧最终以嘴含剑,将剑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李牧死后五个月,赵国就灭亡了。
不得不说司马空的预言真的很准,而司马空被秦国放逐,又不被赵王亲信,并非司马空无能,而是君主不能用贤。
当我们发现自己身处逆境的时候不妨也这样安慰自己。
其二十六:四国为一将以攻秦
四国结成联盟,准备一起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商量对策。姚贾站出来说,我可以帮大王解决问题。于是秦王很重用他,姚贾成功之后,秦王任命他为上卿。
韩非看不过去,就说,姚贾不过是看门人的儿子,还有犯罪前科,这种人不能被重用,而且大王你给他那么多钱,他可能只是私自结交诸侯,并没有真的完成使命。
秦王就找来姚贾问话,姚贾一听,就列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等人,说明出身不能代表什么,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我现在为秦国做成了大事,大王你却要学夏桀和纣王,听信谗言,诛杀忠臣,以后不会再有忠臣为国出力了。
姚贾的话并不是狡辩,我们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努力丰富完善自己,如果姚贾没点本事,就不可能做到结交四国,也不可能在秦王怀疑的时候妥善处理。
其二十七:秦惠王谓寒泉子曰
秦惠王对寒泉子说,苏秦这个人太嚣张了,居然想凭借自己一人之力联合六国来对抗我大秦,他们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不过是形式上的而已,内地里还是在勾心斗角。我决定派武安君白起去会见诸侯,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寒泉子说:“那可不行,攻城略地可以派武安君,但是游说出使就应该派张仪啊。”
武安君和张仪都是秦国大臣,也都“身怀绝技”,但是用人就像治病,对症下药才能保证药到病除。
其二十八: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楚国攻打魏国,张仪就对秦王说:“现在两国交战,您不如帮助魏国,如果魏国赢了,那么从此就会听命于秦,如果魏国输了,我们就把魏国吞了。”于是秦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结果是魏国战胜了,然后割让了西河之外的地方给秦国。
张仪的鬼主意真是精打细算,面对强国攻弱的时候选择帮助弱国,不论胜败都能赚一笔。
其二十九:范雎曰臣居山东
范雎说:“臣在山东的时候,只知道齐国有相国田单,没听说过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之类,却不曾听说过秦王。”
秦王一听,顿时不寒而栗,范雎的意思很明显,如果继续放任太后和穰侯等专行无忌,恐怕最后自己的王位都没了。于是废太后、逐穰侯,将高陵、泾阳赶出了函谷关,尊称范雎为“叔父”。
属下有能力固然是好事,但是太喧宾夺主了就出事了。
其三十:谓秦王
有人对秦王说,成大事要胜不骄,败不忿,现在你的态度很明显都没做到。
《诗经》上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也说:“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个开头,却很少能做到善始善终,而走百里路的人有很多都在走了九十里的时候放弃了。
现在秦王你既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又不能坚持奋斗,怕是要步夫差、智伯的后尘了。
这番话不仅仅是对秦王说的,后人看到这部分,是否也会深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