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是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次战役。该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后发制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略防御型战役。同时著名的“曹刿论战”说的就是这一战。彼时,齐桓公继位还不到一年,齐胜鲁的干时之战才过去几个月。
齐国内乱,鲁国干涉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已废太子姬宜臼在郑、卫、秦、晋四国的帮助下赶走犬戎,继位,是为周平王,周平王害怕犬戎的袭击,执意舍丰镐而东迁洛邑,实际管辖的领土大大减少,东周开始,周室衰微,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割据争霸。或结盟,或攻伐,忙的不亦乐乎。
齐国和鲁国同属于西周初期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做了邻居,在春秋时期的接触就变得格外的多,当然多是不友好的接触。齐国无论是在地理位置、疆域还是国力上都在鲁国之上。所以齐襄公在前694年派公子彭生杀死了鲁桓公,鲁国也只能忍气吞声,只请求杀死彭生,太子同继位,是为鲁庄公。
原本齐国以东还有一个纪国,鲁纪两国常常联合起来阻止齐国的扩张,后来齐襄公在前690年灭了纪国,纪国的灭亡使齐国争霸没有了后顾之忧。鲁国更不敢和齐国争锋。
然而前686年冬,公孙无知作乱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不久得罪了大夫雍廪,在前685年春天,被雍廪杀死,齐国无君,出现内乱。夏天,在鲁国的公子纠和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同时得到消息,要赶回齐国继位。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继位,于是派兵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又让管仲在公子小白回国的必经之路埋伏,射杀公子小白。(鲁庄公的母亲文姜与公子纠、公子小白均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结果公子小白躲过一劫,抢先一步回国继位,是为齐桓公。公子纠只得随鲁军撤回鲁国,另做打算。齐桓公一继位,就在秋天攻打鲁国,战于干时。
干时刚过,长勺又战
干时之战,鲁军溃败,鲍叔牙送上齐桓公的信件,要求杀死公子纠,带回管仲和召忽。鲁庄公只得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随公子纠而去,管仲回到齐国,在鲍叔牙的劝谏下,齐桓公重用管仲进行改革。
过了几个月,即前684年的正月,齐桓公再次派鲍叔牙去攻打鲁国。大军压境,鲁庄公避开锋芒,撤退到长勺,两军在长勺摆开阵势,一场大战一触即发。齐国这边擂鼓出战,声势浩大,势不可挡,但鲁国这边,鲁庄公听从曹刿的建议,敌动我不动,只令弓弩手做好射击的准备,以守住阵地,齐军无法冲破防线,只好退回,又发动第二次进攻,鲁军依旧只是防守。然后第三次,齐军再次进攻,势头较前两次减了不少,在曹刿的建议下,鲁庄公擂鼓命令进攻,大败齐军。
齐军撤退,鲁庄公准备乘胜追击,曹刿害怕有诈,又让鲁庄公等一等,然后登上车辇,看到齐军队形混乱,旗倒兵器歪,又下车去检查,看到齐军的车辙混乱。判断出齐军是真的溃散了,于是让鲁庄公继续追击。鲁军猛追猛打,齐军节节撤退。鲁国在这次战役中不仅得到了大量的兵器和粮草,还一雪前耻,鼓舞了鲁军气势。
一个月之后,鲁国攻打宋国,宋人迁到宿邑。同年六月,齐国与宋国在郎地住扎,准备攻打鲁国,公子偃看出宋军军容不整,相对较弱,于是先攻打宋国,在乘丘大败宋军。齐国也撤了军。第二年,宋国为报乘丘一役的仇,再次攻打鲁国,仍以失败而告终。
曹刿论战,后发制人
在长勺之战之前,曹刿与鲁庄公有一番对话,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作战,做了什么样的准备,鲁庄公认为他取信于卿大夫,又注重礼仪,可得神明护佑,曹刿认为这些尚不足,鲁庄公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就做到了取信于民。曹刿以此认为作战前的准备已经很充分了,于是请求参战。
选择在易于反攻的长勺开战是第一步,下一步就是战争中的策略,鲁庄公真正做到了礼贤下士,在作战中愿意听取曹刿的建议,后发制人,取得了主动权,最终获得了该战的胜利,也留下了曹刿的著名论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经此一役,鲁国士气大增,而齐桓公也在他的争霸生涯上受到了少有的一次打击,自此,改变战略,经由管仲的改革,富国强兵,尊王攘夷,齐鲁弭兵,很快齐桓公就成了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