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故事的效用
大多数故事包括四个原则,即“4C原则”。
第一个是因果关系,表示事情发生是有前因后果的。
如,我看见简,我离开了。
这是一个时间顺序叙述故事。
我看见简,我那绝情的旧情人,我离开了。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事件。
第二个是冲突,一个故事的主角想要完成某个目标,但他不能达到那个目标。
所以,故事的反派不能不堪一击,否则故事没有看头。
任何故事主人公都会竭尽全力、排除万难以达到目标。
第三个是多样性。
一个好的故事是围绕强大、有趣的角色展开的,表现个性的关键是动作。会讲故事的人会通过动作描绘角色。
首先,故事建立在众人皆知的结构上,从而容易理解角色采取的行动。
其次,故事是有趣的。
严谨的实验表明,包含太多信息的故事不能让听众做出推论,因而得到的有趣度评分较低。
第三,故事容易记忆。
4.故事结构的实际应用
故事结构应当用在你希望学生思考的内容上,而不是你教授内容的方法上。
也就是说,不要简单的在课堂上讲故事,教师不必要一直说话,小组活动或者其他方法也可以使用。
在语文的应用上,我觉得可以换个角色讲故事,设身处地的思考这个人物的想法,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原本讲述故事的是约瑟夫,但是这个故事中有很多人物,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再次讲述这个故事。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故事中的人物。
忽然想到,其实可以借助希沃白板,结合豆包等智能工具,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分析课文。
之前导言中就说,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那一种愉悦感。
那么,可以让学生提问,将问题写到希沃白板上(以便下节课继续使用),然后,根据学生提问,完成课堂。
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思考,比如小说可以提哪些问题,不妨拿出一本练习,随机翻到一篇小说,看它提出了哪些问题,也可以借助中考试卷,看真题。
我想,哪怕是初三学生也会喜欢上这样的课堂,既有知识点的总结,又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师需要充分备课,准备好真题素材库,方便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
一堂七十五分钟的课需要花十到十五分钟建立目标,那么一堂四十分钟的课,也至少要五分钟以上的时间建立目标。
我认为,和学生讨论上课目标很重要。有时候,老师一节课上完学生都不知道学了什么,尤其语文课。
希望学生学习的内容说白了就是问题的答案。答案本身没什么意思。你要是知道问题,答案就变得有点意思了。所以,把问题说清楚很重要。但是,有时候,我们作为教师太急于给出答案,而忽略了解释清楚问题和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5.无意义的情况
有时候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是没有意义的。记住无意义的内容通常被称为机械记忆。
作者提供了一些“助记术”,比如“字钩法”“位置记忆法”“联想法”“首字母缩写法”“首字母联想法”“唱歌法”。
学习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有一个因素影响最大:学生能记住他们所思考的。这个原则强调了让学生在正确的时间思考正确的内容的重要性。(P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