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个词,是一个我们经常调用特别熟悉的词语,但其实越熟悉的词语,在我们日常使用的时候,却越容易忽略其中本身的定义。
前几天在一个线下活动中,分享个人对于学习的一点理解:
学习不等于阅读
学习不等于培训
我说今天如果大家认为来培训就是学习,大家就错了,只培训,或者只阅读是无助于学习。大家的第一直觉是,不可能啊,一直以来,都是这样认为的啊。学习就是多看点书,学习就看多参加点培训,怎么会不对呢?
先不纠结我的结论是否正确,先把我理解的学习定义梳理一下: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学习是获得能力的过程。
然而通过培训或者通过阅读并不能直接获得能力,顶多是获得信息的过程。一个人如果只是信息输入,却没有通过加工,没有练习反馈,是无法获得能力的。即使是我们上学的时候,还需要读书,练习,考试的检验才能获得知识呢。更何况我们工作,没有考试的情况下,就更加应该思考如何正确的学习,才能提升自己工作生活的能力了。
这就如同计算机一样,不能说通过键盘鼠标输入信息就是一个好文章,还要排版,加工等大量处理工作,并且再输出给用户阅读,用户反馈不错才算是一篇好文章。
然而大量的人,却认为信息输入就是学习了,导致缺乏加工和输出反馈,从而就导致了听了一场又一场培训,写了一本又一本笔记,看了一本又一本书,听过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此要正确的学习,就需要先梳理我们对学习的重新认识:
1.学习=获得能力的过程。
2.获得能力=信息系统输入+信息总结思考+信息练习反馈 的闭环。
因此,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获得能力跟计算机算是如出一辙了:输入信息+加工信息+传播反馈。
一般来说,我们听培训,阅读书籍,顶多属于信息输入的阶段,一般人也很擅长了,但对于一个真正想成长为能力的人,接下来还有重要的两个环节要重点练习,一个就是思考,一个就是练习反馈。
思考=就是把自己输入的信息加工成能够应用在自己生存场景的练习方法。
练习反馈=就是用这个方法去主动练习,并获得反馈,再重新迭代优化,直到可以通过方法获得成长收益。
观察下身边的人,大多数都缺乏思考和主动练习的习惯,一方面可能就压根没有思考过正确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就是人性的这两点:
一个是懒惰
一个是怕丢人
培训完,把笔记丢一边,再也不整理,下一次在培训,再继续记录,灵魂出窍去观察一下人的这种行为,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是为笔记本驱动的生活,每次培训都把要点记在上面,然后下一次培训继续记录。中间没有任何总结思考并践行的习惯。
还有就是习惯在舒适区找存在感,总感觉重新学一个新能力,刚开始练习害怕别人嘲笑,害怕丢人,因此也就不主动练习了。
我个人写作,说真的到现在也仍然有人在嘲笑我,写的逻辑不清晰,写的太啰嗦。但我是这样理解的,就因为不好才要练习,就因为没有这个能力才要练习。
别人的反馈就是自己练习的信息输入,然后才能迭代。之前就思考过坎坷是一种好东西,其实我们学习一项新能力,就是从坎坷到擅长的成长过程,也是避坑能力形成的过程。
因此,要真正要习得一项新能力,就必须合理的分配自己在信息输入,知识加工(思考),练习反馈(践行)的注意力搭配。才能有效学习。
这里最后分享自己学习的一点心得:
其实练习并不需要上来就给周围的人连接练习,自己教给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既然知道这样的道理是对的,那么不妨先尝试说服自己践行,费曼学习法推崇以教代学,自己先学会教自己。例如写作其实就是自己教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从学习角度看:写作其实不过事自己在用文字说服自己的一个过程罢了。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